滇南李参军者,北平人也,年四十有一。颈后生疵,病势垂危。一夜,觉有二役迎之去,曲道阴翳。至一处,人多浙语,见有簇簇人夫,畚沙掘土,若浚河状。又见一中年官人,形神清雅,迎李揖曰:“兄至矣。”
李答揖,问姓字,对曰:“弟名江乐乡,为掌案吏,今四十年矣。适符更换之期,兄之来,乃替弟耳。”
李思家贫子幼,赖谁筹养,不禁潸然泪下。江曰:“兄欲归耳,吾侪叨列曹掾,去留难以自主。少刻入府叩谒,姑沥陈苦衷。倘邀恩恤,亦未可定。弟在旁,当亦为兄相机而进言也。”
李心感之,相与同行。进府门,两旁役隶多人,皆垂手立,而寂然无声。江引李由东角门进。肃步升阶,望见白髯尊神,南面而坐。江立于神侧;李稽首陈情,乞恩赐返。神曰:“尔自某年随我北游,由济上岸,托生在何刺史家,计年按例,尔当替回江吏也。”
命江取记册来览,曰:“尔有未察罪犯有可救之机,为一过;又有保全命妇无终生之玷,为一功;可相抵乎?”
江曰:“未察究属无心,且罪犯无枉其过小,全人名节,乃风化攸关,其功大。”
神曰:“功浮于过,可允所请。莫若从此改为六十年一更替,何如?”
命江登册,李叩谢而退。随江入东廊一小门,回环曲折,绕道而行。至一院,有一大石瓮,绿水盈盈,水中一塔,四面玲珑,有光闪闪而动。李方注目视,江低声曰:“此寝宫也。”
李大惧而醒,周身大汗如流,疮口血流,呼婢烛之。婢曰:“紫血变白脓矣。”
自此疮有起色,饮食大进,不两月而愈。回忆神庙,尚记得头门匾额,上有“谨严”二字;至所言未救罪犯、保全命妇二事,亦终不知其何所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