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国匪祸录 > 章节目录

陕州守备当上了老洋人参谋长

  本书《应城匪绑架梅神父》一章中曾介绍过,1922年5月,第一次直奉战争中,赵倜企图联奉反直,结果宏威军被直系冯玉祥部打败,退往豫东中牟县,又被吴佩孚勒令解散。该军部分退往山东,大部则拖枪为匪,成为河南重要匪源之一。这时,张庆(张廷献)已在宏威军中当上了连长,也率领所部及散兵300多人拉杆起事。他从中牟南下豫西,一路经过宝丰、鲁山、栾川、卢氏等县,然后北向直指陕州(今陕县)。
  这沿路各县普遍是地瘠民贫,素来是蹚将产地。伏牛山、外方山、熊耳山、崤山几条东西走向的大山脉,从南到北依次排列,又成为蹚将们与官兵周旋的大好场所。因此,老洋人的队伍一路前进,一路不断有许多贫苦农民和人少势单的蹚将补充进来。
  1922年7月中旬,老洋人杆子到达陕州城下时,人数已达数千人。
  陕州守备丁保成闻说前来攻城的杆首名叫张廷献,便派人打探此人是否就是当年驻守灵宝县的张连长。得到肯定答复之后,丁保成便开门请降,并邀老洋人进城叙旧。原来丁保成当年曾在灵宝县巡缉队担任副领官,与驻军张连长时相过从,关系甚密。当下,丁保成置酒宴请老洋人,并宣布全体士兵加入蹚将队伍。老洋人喜出望外,立即任命他为自己的参谋长。
  在此稍事休整后,杆匪按原定进军陕西的计划,西攻灵宝县,逼进潼关。驻守潼关的憨玉琨奉陕西督军刘镇华之命,率部东进援救灵宝守军。在陕、豫军的内外夹攻之下,丁保成建议老洋人放弃入陕的打算,沿豫陕边南下,就在豫西广大山区活动。
  不久,老洋人队伍中已先后加入了张得胜、李明胜、任应歧、崔二旦、李老末、常建福、韦凤岐等大小30余杆土匪,达到七八千人,匪势大炽。老洋人被称为“老架子”,又称“总架杆”,也就是总杆首的意思。
  解放后有些材料强调,老洋人的杆子是反对军阀跋扈而拉起来的,而且不拉票、不扰民,似乎很有些农民起义的色彩。这种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首先,老洋人的匪队中相当部分骨干是赵杰宏威军的溃兵。我们已经知道,宏威军本来就是一支白天是官兵、夜晚是土匪的队伍,一旦溃散为匪,自然更是为非作歹。更何况赵倜、赵杰下台后,还有意指使旧部为匪、杀人放火,且暗中助以武器弹药,目的是使常住河南的吴佩孚和先后两任豫省督军冯玉祥、张福来等人不得安宁。这些土匪只有受军阀利用之可能,哪里会有反对军阀跋扈之动机!那些兵痞子,即使当初是善良百姓,但久历沙场,枪林弹雨司空见惯,陈尸遍地习以为常,心也狠了,手也辣了,杀几个人,烧几间屋,根本是小菜一碟,不在话下。
  其次,那些为生活所迫而沦为蹚将的贫苦农民,其主要动机就是要通过土匪生涯,掠些钱财,抢个女人,以便使家庭能过上富裕日子,有个儿子延续香火,所以不抢掠、不绑架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纵然老洋人有心不扰民、不架票,也无法阻挡他的部下这样做,否则,这些人就要离他而去,自立山头。况且,数千甚至数万人的匪队,每到一地,仅靠当地商会店东、地主老财供应吃住,显然是不够的。若是遇上官军围剿,大批匪徒困于一隅,迁延时日长久,贫困山区老百姓锅里、碗里仅有的一点粮食,自然首先是要供应那些土匪的。谓予不信,请看下文的具体介绍。
  老洋人的活动,使直系军阀首领、直鲁豫巡阅副使吴佩孚和河南督军冯玉祥大为不安。他们制定了三路合剿的计划,企图在豫西将老洋人股匪一举歼灭。但老洋人撕开重围,于10月23日向东逃窜,在官军的围追堵截中,10天之内,横贯河南省,从豫西一直打到皖西。
  其间,数千名匪徒高举着“河南建国军”的大旗,呼喊着“打富济贫”、“替天行道”的口号(以历史上农民起义口号作幌子),沿途经过鲁山、方城、叶县、舞阳、郾城各县境,在京汉线上打垮了靳云鹗陆军第十四师的狙击,进入豫东。豫东各县驻军根本未曾料到匪队来势如此迅速,措手不及,以至上蔡、项城、沈丘、新蔡诸县城,相继被老洋人攻占。
上一章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