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竹窗二笔 > 章节目录

儒童菩萨

  相传孔子号儒童菩萨。或曰:“吾夫子万代斯文之祖,而童之。童之者,幼之也。幼之者,小之也。彼且幼小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又僧号比丘。丘,夫子讳①也。比者,并也。僧,佛弟子,而与夫子并。彼且弟子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
  是不然。童者,纯一无伪之称也。文殊为七佛师,而曰文殊师利童子。善财一生得无上菩提,而曰善财童子。乃至四十二位贤圣②,有“童真住”。皆叹德之极,非幼小之谓也。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若夫比丘者,梵语也。梵语比丘,此云乞士,亦云破恶,亦云怖魔。比非比并之谓,丘非丘陵之谓,盖仅取音不取字也。例如梵语南无,此云归命,南不取南北之南,无不取有无之无也。
  噫!使夫子而生竺国③,必演扬佛法以度众生;使释迦而现鲁邦④,必阐明儒道以教万世。盖易地则皆然。大圣人所作为,凡情固不识也。为儒者不可毁佛,为佛者独可毁儒乎哉?
  【注释】
  ①讳:本义为避忌。有顾忌而避开某些事或不说某些话。又旧时对帝王将相或尊长不敢直称其名,谓之避讳。
  ②四十二位贤圣:指大乘菩萨修行阶位中之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圣(十地)及二圣(等觉、妙觉),合称四十二贤圣。
  ③竺国:国名,即今之印度。
  ④鲁邦:鲁,春秋时国名,在山东省南部。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于鲁。战国时为楚所灭。
  【译文】
  相传孔子号为儒童菩萨。有儒生对此称谓不以为然,说:“我们夫子乃是万代斯文之祖,居然以‘童’字来称他。‘童’,是幼的意思。‘幼’,又是小的意思。他们学佛的人既然把我们先师看得幼小,怎么能怪我们儒者排斥佛教呢!又僧人号称‘比丘’。‘丘’,是我们夫子的名讳啊。‘比’,是并的意思。僧是佛的弟子,而居然与我们夫子相提并论。他们既然把我们先师看成与佛的弟子一般,难道我们儒者就不该排斥佛教吗?”
  其实这样依文解义是不对的。“童”,在佛教中的解释是纯一无伪的意思。就像文殊菩萨曾为七佛之师,而称他为文殊师利童子。善财一生得证无上菩提,而称他为善财童子。乃至四十二位贤圣中,有称为“童真住”的,这都是对他们的德行给予极高的赞叹,绝不是幼小的意思啊。就像孟子说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又“比丘”二字是梵语的音译。梵语“比丘”,翻译成华言含有三义:一、乞士,二、破恶,三、怖魔。所以“比”不是“比并”的意思,“丘”也不是“丘陵”的意思。这是只采用梵语的音,不取用字面的意义。例如梵语“南无”,译成华言为“归命”,“南”不是南北的南,“无”也不是有无的无。
  唉!假使夫子出生在天竺国,必演扬佛法以度众生。假使释迦现身于鲁邦,必阐明儒道以教万世。只要互换一个地域,我想他们都会如此。大圣人的所作所为,本来就不是凡情所能测度的。崇奉儒教的人不可以攻击佛教,难道学佛的人独可以攻击儒教吗?
上一章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