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竹窗随笔 > 章节目录

尚直尚理编

  国初空谷①禅师,著尚直、尚理二编,极谈儒释之际,其间力辨晦庵②先生暗用佛法而明排之。愚意晦庵恐无此心,或是见解未到耳。何以知之?记少年曾看朱子语类,自云:“昔于某老先生坐中,听一僧议论,心悦之。后进场屋,便写入卷中。试官被某哄动,遂中式。及见延平③先生,方知有圣贤学问。”
  以是知晦庵之学佛,不过如今人用资文笔而已,原不曾得佛深理。其排佛,是见解未到。空谷责之,似为太过。
  【注释】
  ①空谷:明朝景隆禅师。俗姓陈,字祖庭,号空谷,苏州人。往天目山礼高峰祖塔而有省,复谒智安禅师,蒙其印可。住湖州碧岩寺。著有《空谷集》三十卷。
  ②晦庵:即宋朝理学家朱熹,字符晦,晚号晦庵,绍兴进士,官至宝文阁待制。论学以居敬穷理为主,主张格物致知,反躬践实。宋代理学,到朱熹而集大成。著作有《朱文公集》、《朱子语类》等。
  ③延平:宋朝李侗,字愿中,世号延平先生。福建南平人。从罗从彦精研理学,其学主“默坐澄心,以验夫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气象为何如。”
  朱熹曾师事之,并辑其平时讲授语录为《延平答问》。卒谥“文靖”。
  【译文】
  明朝初年,空谷禅师著《尚直》、《尚理》二编。谈论儒佛之间的区别至为详尽。其间极力辨析晦庵先生暗地里运用佛法而表面上又排斥佛法。我认为晦庵先生恐怕并没有这样的存心,或者只能说是他对佛法的见解未到罢了。我是怎么知道的呢?记得我少年时看《朱子语类》,据他自述道:“以前于某老先生座中,听一僧议论,心中不胜喜悦。后进考场,便把那位老僧议论的话写入卷中,主考官被我的文章所触动,就这样中式了。及至后来见了延平先生,方知有圣贤学问。”
  由这段话可以知道晦庵先生对于佛学,不过如现在的人用于资助写文章而已,原不曾悟得佛法的甚深义理。所以他排斥佛教,只是他的见解未到。空谷禅师对他的指责,似乎有点太过分了。
上一章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