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〇回 水尽山穷永历遁缅甸 吟梅嚼雪明事结全编(3)
清兵进了云南,一面出榜安民,一面飞奏清廷。上谕下来,在云南设立官职外,谓吴三桂已死弗论。着将停着的灵柩即日安葬。其时清廷康熙皇帝已经大婚,大学士洪承畴已卒,太皇太后即太宗文皇后还在,虽说是六十多岁的人,望去不过三十许人。那时明朝诸王和遗臣,多半歼尽了。有未遭擒戮的,也埋姓隐名,只好再图机会,天下渐觉太平。
康熙替太皇太后庆祝万寿。到了那天,自然异常地热闹。大小臣工都上疏庆贺,太皇太后在登殿受贺时,忽地掉下泪来。康熙帝不知太皇太后为什么事伤心,忙跪在地上再三地叩问。方知太皇太后见康熙帝给她祝寿,不免抚孙忆子,想起那顺治帝弃国,至今没有消息。于顺治帝五台山一言,还是牢牢地记着。
康熙听了,急传出谕旨去,命内侍驾起了銮辇,康熙帝亲自奉着太皇太后驾幸清凉山。那时正当春初,碧草如茵,桃红似锦,清凉山麓,浓翠欲滴,花香满谷。康熙帝和太皇太后的銮辇一直到了山下。由内侍舁过黄缎绣幔的凤舆两乘,太皇太后和康熙帝改乘了凤舆。两边侍卫拥护着上山,至清凉寺前停舆。
时寺中众僧稀少,只有师徒两人。一个徒弟就是那年所见的癞头和尚,还有一个是八十多岁的老僧,须发如银,状态龙钟。见了太皇太后和康熙皇帝,只打个和南便自退去。太皇太后同了康熙在内外大殿,各处禅室中游览了一会,觉并无顺治帝和董鄂妃的踪迹。又望山林幽壑看了些风景。但见林木荫翳,修篁夹道。山花欲笑,瀑泉琤琮。
一路观着山景,回到山门前。猛见一个黄衣和尚,约有四十上下年纪,紫钵竹杖,朱拂芒鞋,广额丰颐,目如朗星。见了太皇太后,打个问讯道:“荒山野寺,何幸得太后光降,敢是来找那出家的菩萨吗?”
太皇太后听得和尚说话有因,随口答道:“正是寻出家的皇帝,和尚可曾知道?”
那和尚笑了笑道:“皇帝怎会出家,出家的哪是皇帝。这里只有出家修行的菩萨。”
太皇太后道:“什么叫出家的菩萨?”
那和尚大笑了几声,把手指着林木深处说道:“瞧啊!那不是菩萨来了。”
太皇太后和康熙皇帝循着和尚所指的地方瞧去,却毫无影踪。
回过头来已不见了那和尚,正在惊诧的当儿,远远望见树林丛中,一个身穿团龙箭衣,白面无须的中年人,头上并不戴帽子,足登乌靴。看他匆匆地向树林中走去,细辨状貌,正是顺治皇上。太皇太后叫声“唉呀”,康熙帝也瞧得亲切,慌忙飞步赶去。太皇太后也扶着宫女在后紧随。康熙帝于顺治皇上弃国时已有八九岁了,自己的父亲相貌还依稀认识。这时越追越近,愈看愈像。康熙帝不禁失声叫了一声:“父皇!”
那中年人的脚步好似较前快了许多。康熙帝虽竭力追赶,渐渐地距离得远了。看看那中年人,走入树林丛中。康熙帝也赶到丛林内,太皇太皇随后也到,却不见了那个中年人。因这丛林是个山凹,只有一处进出口,没有第二条歧路,不知那中年人从哪里遁走的。
其时只有山岚迷漫,松涛盈耳,春风袅袅,鸟声叽喳。再望穷谷中,云烟苍茫,流瀑奔茫,哪里有什么人迹。这时侍候的宫人内侍及护驾侍卫都拥满了一谷。康熙帝怔了半晌,惆怅出谷。到了谷口又徘徊了好一会,不由得嗟叹几声。看太皇太后时也已泪珠盈睫,倚着一株老松怅望良久,才扶着宫女出谷。
太皇太后还依恋不忍遽去。直到了夕阳西斜,暮鸦归林,康熙帝方奉了太皇太后,乘了凤舆下山。到得山下,仍改乘銮辇。
由内监侍卫蜂拥地护着辇车回宫。太皇太后坐在銮辇中,一路上还不住地洒着眼泪哩。那时有个名士叫作吴梅村的,咏康熙帝奉太皇太后到清凉山寻顺治帝,那诗道:
“双成明靓影徘徊,玉作屏风璧作台。
薤露凋残千里草,清凉山下六龙来。”
又咏顺治帝显示形迹道:
“登崖望远柳丝丝,流水年华昼夜驰。
休道禅心归也未,从今返国终无期。”
又见董小宛倩影,有名士题诗清凉寺壁上道:
“妩媚窈窕气如兰,豆蔻相思意亦欢。
好似汉江神女迹,相逢只作画图看。”
还有康熙帝三游清凉寺,三下江南;侠盗窦尔墩行刺,巡幸塞外,剑客犯驾,征服噶尔丹;卫玉妃秽乱宫廷,三立太子,三废太子;雍正结纳喇嘛,暗收血滴子,气走侠客甘凤池;雍正篡位,年羹尧征西藏青海,杀年羹尧;吕四娘行刺,雍正帝失头颅;乾隆三下江南,兆惠征回部献香妃,和珅弄权进宝妃;侠客闯宫禁,英雄闹水阁;大臣当茶役,皇帝作囚徒……等等紧要节目。因限于篇幅,又系清代的事实。只好留在《清宫历代风月史》①中发表。
这部明宫十六朝,做书的就算收场吧!
正是:
千秋豪气归书卷,四照山光入酒杯。
沧海横流谁砥柱,风尘且听说书来。
拼将心力著文辞,赢得旁人笑我痴。
写出悲欢幻如梦,聊借哀怨化情诗。
狂吟吾是浪漫客,闲坐纵论亦入时。
窥透世间齐苦乐,挥来兔管纪蛛丝。
(全书完)
【①应为《清宫十三朝演义》,且《清宫十三朝演义》出版在前,此处却说是《清宫历代风月史》,不知何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