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济公传 > 章节目录

点迷津兴郎认母

  济公大师终日周游各处,行善济贫。一日来到钱塘关,已是正午,济公感到又饿又渴,便来到了路边一家小酒馆,却见酒馆里没有什么人,唯有一个老头坐在柜台后面唉声叹气。济公按了一下灵光,掐指算了算,便知道是怎么回事,心想这事我岂能不管。
  原来,这掌柜的叫周得山,夫妇两人,跟前有一个儿子叫周茂。他们原本是巡典洲人,只因连年荒乱,度日艰难,便来到钱塘关开了一个小酒馆。周得山为人忠厚老实、对人和气,买卖做得非常兴隆,几年下来,手中也存了几十两银子。没想到时运不佳,儿子突然患了重病,请了好多名医也没看好,吃药养病,周氏夫妇把所存的银子都花光了,而且还欠下许多债务。酒店没了本钱,自然也就无法开张,周得山为此愁眉不展。
  这一天正在柜台后面坐着犯难,见从门口摇摇晃晃进来一个和尚。赶忙说:“和尚,你到别处吃饭吧,我这儿已经不开张了……”
  话还没有说完,就见这个和尚歪倒在地,嘴里不停地说:“阿弥陀佛!饿死我也。”
  吓得周得山急忙把和尚扶起来,看他实在可怜,就叫老伴端来了一碗水,把自家中仅有的几个饼子给和尚吃。好容易和尚才睁开了眼睛,周得山说:“和尚,你快到别处化顿饭吃吧,我这小店实在没别的可吃的了。”
  济公站起身来对周得山深施一礼,说:“要不是你老人家,恐怕我早饿死了,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周得山急忙说:“这位师父,要在前几天,我可以给你弄些酒菜让你吃个饱,可是现在不行了。”
  济公故意问:“这是什么原因呢?”
  周得山便将儿子得病之事告诉了济公。济公说:“真巧,我这有一粒仙药,能治百病,不妨试试?”
  说着济公从兜里掏出一粒药丸。周得山一听,非常高兴。赶忙把药给儿子,果然见效。不一会儿周茂便能下地走路了。周夫妇俩人高兴得“扑通”跪倒在地,感谢济公救命之恩。济公说道:“穷困救人被人救,原是善有善报。你若不相信,我有个主意,给你看看。借我纸笔一用。我写四句话,每张纸上写一句,贴在酒店,你在那儿看着。头一张纸上写的让人白瞧白看。谁要看第二张,向他要二百两银子。要瞧第三张是三百两。要再想看第四张就是五百两。这一千两银子,可帮你们酒店重新开张。万不可说是我写的,就说是神仙写的。”
  周得山心想,说:“谁肯花这么多银子看一张纸片呀?”
  济公道:“你如果不信,你等着看有人看没有?”
  周得山立刻把纸片拿来让和尚写。然后到门外,把第一张纸贴在墙上,对众人说:“众位看纸条,第一张白瞧白看。要看第二张者得给二百两银子。”
  过往的行人都议论着围过来,看纸上写着七个字:“不姓高来本姓梁”。
  众人一看,都说周得山财迷心窍,谁会花二百两银子看一张字条?众人议论纷纷。两天过去了也没人要看第二张纸。周得山说:“大师父,你老人家说有人看,怎么不灵呢?”
  济公说:“你别急,明天就会有人来瞧了。”
  果然,到了第二天,来了位文生公子,头戴翠蓝文生巾,身穿翠蓝绸,白皮净肤,是一位英俊人物,带着两个书童,挑着琴剑书箱。来到近前一看,这位文生公子便问:“这纸条是何人写的?”
  周得山说:“神仙写的。”
  文生公子说:“神仙在哪里?”
  周得山道:“你别管神仙在哪里,你要看第二张,拿二百两银,第一张是白看。”
  文生公子说:“我给二百两银子便是,你快拿第二张我看看。”
  说着急忙打开书箱,拿出二百两银子,交与周得山。周得山心里说:还真是有这样的人。赶忙取出第二张纸,这公子一看第二张纸上的字便一脸的惊奇。
  这位公子为什么肯花二百两银子看一张纸条呢?原来这其中一番曲折:头一张纸上写:“不姓高来本姓梁”,这位公子就是本不姓高而姓梁。他原先是石杭县梁王庄人,五岁时,正是金宋交兵。他母亲带着他逃难,路遇贼兵母子被冲散了。孩子找不到娘,就站在街上哭,从那边过来一个人,问道:“小孩,你哭什么?”
  小孩虽然只有五岁,口齿倒很伶俐,说:“我是梁王庄的,叫梁兴郎,我娘带我逃难,被官兵冲散了。”
  这人说:“你一时半晌也找不到你娘,先跟我回去吧。”
  梁兴郎无可奈何,只好跟着那人走。那人姓高,家中有万贯资财,就是无儿无女,见梁兴郎聪明乖巧,伶俐可爱,就把他留在家中,雇老妈子哄着,取名高得计。后来请先生教他念书。十六岁时娶了媳妇,是本地杨百万的女儿,杨员外也是夫妇二人,唯有一个女儿。五六年后,老人们相继离世,两处百万家私便都归他一人所有。
  一天,梁兴郎对妻子说:“我本是梁王庄的人,现在我养父母已死,我要出去找我亲生母亲。若是死了,把尸骨请回来;如若没死,我要把娘亲接回来享福。我这一去,不知几年回来,家中全靠娘子料理。”
  杨氏说:“官人一份孝心,我也不能拦,官人去吧。”
  梁兴郎这才带了两个书童出来,遇山朝山,逢庙拜庙,求佛保佑母子相见。今日来到钱塘关,在周得山酒馆前看到第一张纸上写“不姓高来本姓梁”,心想:我出来这些天,没访着一点头绪,没准这是神人指示。只要相见娘亲,花几千两银子也无妨。所以,这才拿出二百银子要看第二张。周得山拿出第二张,上面写道:“不装改扮觅萱堂”。梁兴郎一愣,心想:这明明写的是我。急忙问:“还有字吗?”
  周得山说:“要看第三张,得出三百两银子。”
  梁兴郎一听,说:“我倒要瞧一瞧。”
  立刻又拿出了三百两银子,周得山取出第三张,上写:“兴郎要见生身母。”
  梁兴郎看罢说:“这更对了,请问还有吗?”
  周得山说:“要看第四张,得花五百。”
  梁兴郎说:“你怎么讹人?”
  周得山说:“我不讹你,你爱看就看,不爱瞧就走。”
  梁兴郎心想:“我已经花了五百两银子,再花五百,只要有了我娘的下落,不说是一千,两千也值。”
  想罢又拿出了五百两银子,只见第四张纸上写着:“去到临安问法王。”
  梁兴郎一看这句话,叫了一声,几乎跌倒在地,心想:这准是有人知道我从家中出来的目的,设下圈套,诓骗我一千两银子。可又一想,我的乳名并没有人知晓,真是使人难以捉摸。
  梁兴郎这才问周围的人:“这临安法王,是怎么一回事,是地名还是人名?”
  旁边有位老丈说:“你要问临安,从这往东南走二十余里,那儿有一座兴隆镇,你到那边打听打听吧,这里可能没人知道。”
  梁兴郎听罢,只好叫书童挑起书箱,直奔东南。约走了二十余里,看见前面有一座镇店,村口外树林下有二位老者正在下棋。梁兴郎赶忙上前问道:“二位老人家,我打听打听,临安法王,二位老人家可知道?”
  其中一位老者说:“临安我可知道,当初金宋未交兵前,这座兴隆镇原本就叫临安镇,后来宋室天下太平,改名兴隆镇,这个法王我就不知道了。”
  另一位老者接着道:“贤弟,你是不知道,我比你大几岁,我十来岁时,这村口如意庵尼姑庙,我记得当初就叫什么法王庵,后来才改的名字,你要打听法王,就到那儿去问一问吧。”
  梁兴郎听罢,谢过二位老人,赶紧进了村口,果见路北有一座庙,门上写“如意庵”。上前一叩门,从里面出来一个小尼姑,说:“请问施主找谁?”
  梁兴郎说:“我是来烧香的。”
  小尼姑便领着他来到大殿。烧完了香,梁兴郎说:“小师父,你领着我在庙中随便转转吧。”
  小尼姑说:“可以。”
  便带了他到各院中观看。这个庙有三层殿,东西跨院,很宽敞。游来游去,来到东跨院,院中北房门上挂着一块匾,上书“冰心堂”。
  梁兴郎一看,就知道这院中定有孀妇守节。正在看时,只见从房中出来一位老婆婆,大约六十多岁,两鬓斑白。梁兴郎一看到老太太,不由心中一阵酸,落下泪来。这老太太一看兴郎,也觉眼窝一热,眼泪流了下来。可见母子天性。老太太却并不敢认,说:“请问这位先生尊姓?”
  梁兴郎说:“我姓梁,乳名兴郎。”
  老太太一听,心似刀割一般,说:“儿啊,我以为今生今世,你我母子不能相见,没想到今天在这里见到了你。”
  梁兴郎叫了一声“亲娘”,也哭了起来。母子抱头痛哭。随后,梁兴郎将母亲接回家中。周得山得了一千两银子,酒馆生意重新兴隆起来了。
上一章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