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文苑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一说1036年12月19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词作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王灼《碧鸡漫志》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向上一路”。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
  诗作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而且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
  文章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但是苏轼的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美玉,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
  苏轼擅长写议论文。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如《贾谊论》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范增论》提出范增应为义帝诛杀项羽。但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如《留侯论》谓圯上老人是秦时的隐君子,折辱张良是为了培育其坚忍之性;《平王论》批评周平王避寇迁都之失策,见解新颖而深刻,富有启发性。这些史论在写作上善于随机生发,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成为当时士子参加科场考试的范文,所以流传极广。苏轼早年的政论文也有类似的风格特点,但随着阅历的加深,纵横家的习气遂逐渐减弱,例如元祐以后所写的一些奏议,内容上有的放矢,言词则剀切沉着,接近于贾谊、陆贽的文风。
  史论和政论虽然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才华,但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能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这些文章同样善于翻新出奇,但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为生动,而且往往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
  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更是结合得水乳交融。
  由于苏轼作文以“辞达”为准则,所以当行即行,当止就止,很少有芜词累句,这在他的笔记小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记承天夜游》,全文仅八十余字,但意境超然,韵味隽永,为宋代小品文中的妙品。
  苏轼的辞赋和四六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作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赤壁赋》沿用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写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幽美景色。全文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
  苏轼甚至在四六中也同样体现出行云流水的风格,他在翰林院任职时所拟的制诰曲赡高华,浑厚雄大,为台阁文字中所罕见。他遭受贬谪后写的表启更是真切感人,是四六体中难得的性情之作。
  苏轼的散文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但如果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则苏文无疑是宋文中成就最高的一家。
  书法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绘画
  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
人物关系

苏洵
父亲

苏辙
兄弟
苏轼的作品

  • 馈岁 / 别岁 / 守岁
  •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 题西林壁
  • 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
  • 陌上花三首
  • 送顿起
  • 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
  • 送贾讷倅眉
  • 送欧阳推官赴华州监酒
  • 送子由使契丹
  • 送参寥师
  • 赵昌寒菊
  • 赠刘景文 / 冬景
  • 赠写御容妙善师
  • 虢国夫人夜游图
  • 菩提寺南漪堂杜鹃花
  • 花影
  •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 胡完夫母周夫人挽词
  •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 石苍舒醉墨堂
  • 琴诗
  • 海棠
  • 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
  •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
  •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
  •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
  •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
  • 次韵舒尧文祈雪雾猪泉
  •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 有美堂暴雨
  • 春宵
  • 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
  • 慈湖夹阻风
  • 惠州一绝 / 食荔枝
  •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
  • 屈原塔
  •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
  • 寒食雨二首
  • 守岁
  • 和董传留别
  • 和子由踏青
  • 和子由渑池怀旧
  • 吉祥寺花将落而陈述古期不至
  •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
  • 九日黄楼作
  • 东栏梨花
  • 东坡
  •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 鹧鸪天·佳人
  •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 鹊桥仙·七夕
  • 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
  • 阳关曲·李公择
  • 阳关曲·中秋月
  • 阮郎归·梅词
  • 阮郎归·初夏
  •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 醉蓬莱·重九上君猷
  • 醉落魄·席上呈元素
  • 醉翁操·琅然
  • 贺新郎·夏景
  • 调笑令
  • 诉衷情·琵琶女
  • 西江月·顷在黄州
  • 西江月·重九
  • 西江月·送别
  • 西江月·梅花
  • 西江月·曲肱醉卧少休
  • 西江月·平山堂
  • 西江月·咏梅
  • 西江月·别梦已随流水
  • 西江月·佳人
  •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 行香子·述怀
  • 行香子·过七里濑
  • 行香子·秋与
  • 行香子·冬思
  • 行香子·丹阳寄述古
  • 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 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
  • 蝶恋花·春景
  • 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
  • 蝶恋花·密州上元
  • 蝶恋花·佳人
  •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
  • 虞美人·深深庭院清明过
  •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 虞美人·持杯摇劝天边月
  • 菩萨蛮·翠鬟斜幔云垂耳
  • 菩萨蛮·回文秋闺怨
  •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 菩萨蛮·回文冬闺怨
  • 菩萨蛮·七夕
  • 荔枝叹
  • 苏幕遮·咏选仙图
  • 画堂春·寄子由
  • 点绛唇·闲倚胡床
  • 点绛唇·红杏飘香
  • 满江红·遇东坡于齐安
  • 满江红·江汉西来
  • 满江红·怀子由作
  • 满庭芳·蜗角虚名
  • 满庭芳·恩放归阳羡
  • 满庭芳·仲览自江东来别
  • 满庭芳·三十三年
  • 渔父
  • 渔家傲·赠曹光州
  • 渔家傲·七夕
  • 清平乐·秋词
  • 浣溪沙·雪颔霜髯不自惊
  • 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 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 浣溪沙·荷花
  • 浣溪沙·缥缈红妆照浅溪
  •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 浣溪沙·端午
  •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 浣溪沙·渔父
  • 浣溪沙·春情
  • 浣溪沙·忆旧
  •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四)
  •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五)
  •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二)
  •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三)
  •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一)
  • 浣溪沙·咏橘
  • 浣溪沙·前韵
  • 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 洞仙歌·咏柳
  • 洞仙歌·冰肌玉骨
  • 沁园春·情若连环
  • 沁园春·孤馆灯青
  • 江神子·江景
  • 江神子·恨别
  • 江神子·冬景
  • 江城子·腻红匀脸衬檀唇
  • 江城子·密州出猎
  • 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
  • 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
  • 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
  •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 永遇乐·长忆别时
  • 永遇乐·至梦州乃别
  • 永遇乐·明月如霜
  •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 水龙吟·闾丘大夫孝终公显尝守黄州
  • 水龙吟·赠赵晦之吹笛侍儿
  •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 木兰花令·次马中玉韵
  •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 木兰花令·梧桐叶上三更雨
  • 望海楼晚景·横风吹雨入楼斜
  • 望江南·超然台作
  • 更漏子·送孙巨源
  • 昭君怨·送别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念奴娇·中秋
  • 少年游·野作六客词
  • 少年游·重阳
  • 少年游·润州作
  • 少年游·为诗敏捷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定风波·红梅
  •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
  • 定风波·三月七日
  • 如梦令·有寄
  • 如梦令·春思
  • 如梦令·唐庄宗制
  • 哨遍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 卜算子·感旧
  • 南歌子·游赏
  • 南歌子·寓意
  • 南歌子·再用前韵
  • 南乡子·集句
  •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 南乡子·送述古
  • 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 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 减字木兰花·立春
  • 减字木兰花·琴
  • 减字木兰花·春月
  •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 临皋闲题
  • 临江仙·送钱穆父
  • 临江仙·送王缄
  • 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
  • 临江仙·尊酒何人怀李白
  •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 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
  • 后赤壁赋
  • 前赤壁赋
  • 文言文

  • 超然台记
  • 贾谊论
  •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
  • 范增论
  • 稼说送张琥
  • 石钟山记
  • 留侯论
  • 潮州韩文公庙碑
  • 杜处士好书画
  • 晁错论
  • 方山子传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 放鹤亭记
  • 拟孙权答曹操书
  • 小儿不畏虎
  • 富人之子
  • 喜雨亭记
  • 刑赏忠厚之至论
  • 凌虚台记
  •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 上梅直讲书
  • 三槐堂铭
  • 著作

  • 龙川别志
  • 苏东坡全集
  • 仇池笔记
  • 东坡易传
  • 东坡志林
  • 诗文专题推荐更多
    同时代人物 更多

    分享

    ×
    • QQ空间
    • 朋友网
    • 腾讯微博
    • 微信
    • QQ好友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