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代余作应酬答启者,以“葭莩”对“桑梓”,自夸其工。余曰,此不过常用语料,工则未也。其人艴然。余曰,此对仗并未妥,何工之有?且君亦知“葭莩”二字所从出乎?《汉书·中山靖王传》:“今群臣非葭莩之亲,鸿毛之重。”
注:“葭,芦也。莩者,其筒中白皮至薄者也。”
以鸿毛为对,则二字非平列可知。前人文字经用者,如蔡邕《让高阳侯表》:“事轻葭莩,功薄蝉翼。”
则以“蝉翼”对“葭莩”;魏征《为李密檄郇王庆文》:“预占磐石,名在葭莩。”
则以“磐石”对“葭莩”;温庭筠《书怀》诗:“浪言辉棣萼,何意托葭莩。”
则以“棣萼”对“葭莩”;至东坡诗:“人生百年寄鬓须,富贵何啻葭中莩。”
著一中字,极为明白。乃知前人诗文用事,总未尝不求甚解轻易落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