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文苑
中医温病学家

王士雄

中医温病学家

    王士雄(1808~1868年?,一说1863年),字孟英,号梦隐(一作梦影),又号潜斋,别号半痴山人,睡乡散人、随息居隐士、海昌野云氏(又作野云氏),祖籍浙江海宁盐官,迁居钱塘(杭州)。中医温病学家。其毕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理论研究,对温病学说的发展作出了承前启后的贡献,尤其对霍乱的辨证和治疗有独到的见解。重视环境卫生,对预防疫病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其子王聚奎曾在太医院任御医。
    王士雄学医3年之后,就开始为人治病。1824年夏间,盐业主政周光远,27岁,身体肥胖,肌肤白皙,一次登厕后,突然身冷汗出,口唇发白,声音低微。有些医生诊断为“中暑”,想用辛香开窍的方药。王士雄诊得患者脉象已是微软欲绝,知是阳气将脱,如再用辛开之剂,必加速危亡,于是力辟群议。众医笑他年轻无知,纷纷非难。幸病家懂医,认为王士雄说得有理,请他处方。由于一时购药不及,王士雄刚巧带有一块老姜,急令煎汁灌下,服后病情有了明显好转;接着用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等药培补,获得痊愈。从此以后,人们有病常请他诊治,他也不负众望,挽救了不少危重病人,于是医名大震。
    在婺9年后,王士雄回到了杭州。他踌躇满志,决心在医学上干一番事业。当时的杭城,多见温热病证,而医生常从伤寒论治,用药不是辛燥温散,就是厚腻滋补。请王士雄诊治的,大多是经其他医生误治后的复杂病证,他以高超的医术,救人无数。1836年春,四川石符生经杭途中患病,开始由陈姓医生治疗,症情加重,待王士雄至,已是神志模糊,肢凉体冷,口吐痰涎,小便涩少,脉沉涩滞,难分至数了。王士雄说,这是旅途感受风湿,没有及时清理解散,邪从热化,加上误服温补药物,致使气机窒塞,邪热漫无出路,烁液成痰,逆行上攻,所以有此危象。劝说病家不必惊慌,服些疏利清化药,痰去热清,病就会好的。药用黄连、黄芩、枳实、橘皮、栀子、淡豆鼓、桔梗、杏仁、贝母、郁金、通草、紫菀、竹茹、芦菔汁等。服三剂患者即脱却险境,能起床行走,再调理10来天,就痊愈了。王士雄一生勤于著述,给后人留下了大量富有学术价值的医学文献,其中《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温热经纬》、《随息居饮食谱》、《归砚录》、《潜斋医话》和《王氏医案》是他的主要著作。
    清道光年间,江浙一带霍乱流行,王士雄不避秽恶,尽力救治,并于1838年写就《霍乱论》书稿。1862年,他旅居沪地,正值霍乱猖獗,而“司命者罔知所措,死者实多”,于是将原书重订,更名为《随息居重订霍乱论》,精心阐发前人有关理论,辑集生平经验,议病情,论治法,附医案,创新方,对霍乱的病因、病机、辨证、防治作出了系统论述。曹炳章评价其书“实为治霍乱最完备之书”。
    《温热经纬》是王士雄的力作。温病学说到王士雄时代已有相当大的发展。他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采取“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的编纂原则,辑集各家医论,阐发自己见解,于1852年著成是书,使温病学说遂成系统,蔚为大观,可称集温病学之大成者,后世称他为温病大家。
    王士雄生活在社会底层,深知民众的疾苦,“饮食失宜,或以害身命”,于是于1861年编著了《随息居饮食谱》一书,详述330多种药食的性能和治疗作用,如称西瓜为天生白虎汤,用以清热解暑;梨汁为天生甘露饮,用以清胃润肺;甘蔗为天生复脉汤,用以清热养胃等等,并载述了许多民间食疗便方,是较为系统的食品营养和食疗专书,影响颇深。
    1855年10月,王士雄携眷回到浙江盐官,在渟溪(即路仲镇)赁屋而居,颜其草堂曰“归砚”。他感叹自父死后,即携一砚,游于四方,荏苒30年,此时仅载一砚归籍,而先前游医时多有所录,乘归里之际,作了整理,题曰《归砚录》(成书于1857年)。该书评述前贤,更着眼于启迪后学,既介绍自己的临床经验,又博采诸家之长,很有实用价值。
    《潜斋医话》多属临证心悟,有不少独到见解。他的医案记录详细,理法方药完备,深为医林所推崇。
    此外,他编集的《潜斋简效方》、《四科简效方》、《鸡鸣录》,辑录了民间单方验方、历代效方及经亲自验证疗效确切者,深受欢迎。他还对其曾祖《医学随笔》、俞世贵增补之《愿体医话良方》、沈尧封《女科辑要》、魏玉横《续名医类案》、俞东扶《古今医案按选》、徐灵胎《医砭》及吴鞠通《温病条辨》等书进行诠注、串解,多有阐发。
王士雄的作品
诗文专题推荐更多
同时代人物 更多

分享

×
  • QQ空间
  • 朋友网
  • 腾讯微博
  • 微信
  • QQ好友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