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时光在摩天岭一日一日消逝,元君自从饮下观音大士之甘露后,身体竟起变化,全身稳泛金黄色光彩,面庞亦腾现一层薄金色,距功成圆满仅六个月。在二年多时光中,金光师不时撷此黄精及灵芝异果佐补,故其本身已经将残毒排尽,每日随师吸日月精华,已脱胎换骨。走年,仅九岁而已,终日天真烂漫,不忧烦。
是岁,近中秋日夜晚,正仰吸精光时,忽见在西方百丈崖有二道水气,在半空腾斗,乌云密布,时有闷雷轰隆,心甚奇怪,一心想探究竟,禀告通禅金光师后,首蒙允许,临行交代,说“此为乌龙潭与白龙池争山所致,合该由汝调协,此行一去小心为要。”
翌日一早,拜别师父,凌御蹑罡,往西而去。不多时,已在百丈崖上,其时百丈崖未分东西,崖是串连,是为一造山头,在北面为一瀑布水击,山腰形汇,口小腹大之涧谷,洞府为北海龙王第三公子之别洞,亦是往收北天水而筑,在面向东之白龙池即是东海龙王因控排河路之水而屯池于此,其因近邻而争水,时常发生磨擦,近日更大打出手,斗得难分难解。
在百丈崖上,元君正看得入神,倏间,黑龙之气化作一股排山倒海之势,威力难挡,盖北海之君勾大邱借助傲来峰,上接北天水,故其势凛然,东海太子君冯修难遏势,岌岌可危,元君见状急以真元之气大喝道:“不可如此,此举生类,嘿类必亡,峰下亦成泽国矣,”
话毕,此刻,于斗姆宫内正潜养天机之斗姆天尊,忽感气血翻涌,急忙下丹,赶往一探究竟,见元君以一稚龄,元光尚未凝固,竟不拾一切,欲阻挡山崖之争,实属危险。斗姆见事已迫燃眉,口念咒语,将上水停于傲来拳之涧道,并划指为剑诀,向百丈崖南北一指厘分,但闻隆隆暴响,整座泰山晃动,排山倒海之势甚为吓人。
此后凡西路之水由傲来峰经老龙窝屯舍白龙池,其旁支,由天门顺流入池中,在池北方有一玄圭石,调节水库,二龙所汇集溢流处,一律归纳黑龙水库,便利峰下民生。其百丈崖分东西,此走元君斗胆调协而迫斗姆天尊之助,故此潭有北东与南合称云龙三现胜境,尤为称道者,徙兹后,白龙池为感恩水山之神,不论云气再任何恶劣,其水不汹,闲话不表。
元君见崖分后亦是大惊失色,在身后则有一只温暖,甚至可亲柔软手掌,往头部摩抚,并听到,“孩子胆怎恁大,倘非我点开崖峰,则水泄难归海,杀害牲灵,罪大啰。”
闻言,元君返顾,见斗姆立于旁,并亲昵依偎过去,斗姆慧眼,一见已知是金母侍女青鸾元胎,并托胎东岳大帝夫人所生,来历不凡,斗姆在辟利支天上,虽仙女极多,仅见此女殊胜,故亦生数喜心,说道:“不怕不怕,此崖于片刻寂止,稍待吾再带汝回宫罢了,汝师父金光师,吾一并告知汝在此中之事。”
果然经过片刻,天水山水如万马奔谷之势,往潭池倾泻而下,汇集至潭。而水不外溢,因潭底千八尺下有一涵洞,直通渤海外,待风平浪静,黑白双龙太子君亦叩首谢斗姆及元君调纷,此后一直相安无事。按下不提。
元君在斗姆宫中,备受呵护,并蒙其师之助,在六个月中,不仅体内毒素排除殆尽,且阅览星河牛宿天罡池煞各秘奥之言,并演练注生死,点无常之幽绝,故在半年内所收获者,己将原来元胎之先天精华毕露无遗,并由少不更事之稚女,转变为娴淑又庄严之神态,由一位天真无邪之幼女换成了睿智无议,湛然无垠之慈悲相,期满日,斗姆离情依依并说道:“汝今已具无限法力,可佐理父王治理山川河岳之生与死,然在外必经历炼,并积万功,方可封神,在未转胎于人间际,吾有未竟之愿,汝往东路回摩天岭途中,必经一处栲栳岗,汝代吾一完心事。”
元君诺诺答应,拜别斗姆,经天街往东去矣,栲乃是山樗,很像漆。栳为柳器,可作车轮及编箍,岗为山之次。在栲栳岗之位置是岱顶之隔峰,亦是人迹罕到之处,然盛产茯苓野蔘诸珍贵药材,岗陵陡峭,在岗伏起之凹处,有一对夫妇深居在内,终日采药练丹,此夫妇乃谪仙削籍作散仙,上帝谕示永锢于岗中方圆十里内,每一采桑练丹并编道轮,直待千年役,始能出禁。
栲栳岗住了一对夫妇,年纪外表看来四十许年,男壮女丽,男每天采樵,女编笆斗,以栲栳为材。是日,男在山后采药,当捆束柴枝时,忽见一幼女,由上而下正朝栲栳岗而来,话暂不表,在草堂前,栲栳眼王夫人,正忙着编斗,专心一注,未察觉有一幼女站在身后。眼王夫人,手不停地在编织,然因患有眼疾,故无法将斗耳纤维隙缝交错,所以停顿下来,朦胧中,才发觉有人在旁。
眼王夫人甚感奇怪,此地几百年来。未见有人来过,正讶异时,元君说道:“请问此处是否栲栳岗。”
元君声音甚为甜美,稳稳怀有慈悲,回这:“正是。”
又问道:“汝有啥困难,为何独在岗中结籚?”
眼王夫人叹了一口气,说道:“此事说来话长,因触犯天律,被玉帝贬谪在泰山下,与吾夫君东天司簿应劫在锢千年,匆匆已八百余年,所采灵药敷治吾眼朦,斗篓则盛药丹,治司簿脚疾,因此地有珍药数百,木樗遍山,所以择此而筑籚。接着又说:敢问姑娘何处而来,来此又为何事。”
元君避而不答,心中忖道,斗姆天尊于西溪百丈崖上指明未竟之愿,是否令我完成其升天之职,今我法术未臻顶奉,此事该如何是好,正沈思际,见一壮汉,背负柳笆斗,内盛药草珍果,另负枯材一捆,此人气喘如牛,举步蹶跛,气接难顺,徐徐而来,元君见之,心中猜想,必是东天司簿神,待此人驻足,元君一敛裙衭作礼,说道:“大叔可是司簿?”
“正是,正是。”
眼王夫人复道:“请进洞府奉茗,天色己晚,亦并一宿。”
元君颔首允之,当夜眼王夫人与元君娓娓而谈,不觉疲累,然元君一路奔波,已觉倦意,袭帘将睡,夜漏三更,已是东微临顶,此时元君已入酣乡,眼王夫人见元君之绣衭泛光,并觉眼眶麻痒不已,故趋前仔细观察,竟看不出有何异状,眼王夫人见元君未卸妆而睡,欲亲解罗裳绣衭,当手触腰带,忽化一股云蒸,玉露卷捆,眼王夫人头部甚为沁凉,又寒入眶内,一时眼泪迸溅,色泽如墨,后又渐渐变红如血,最后如清泉般。此玉带绣衭则成云束,绕泰山中腰,亦是泰山玉带云雾之由来。其绣衭则成七彩霓虹,每东雨则西现,每西霪则东见,此话不表。
正眼王夫人感到眼放大明后,得知是元君使然,发愿倘元君建庙,吾当陪侍在旁,凡礼敬元君诸善信,祈眼光明者,吾自当护持。如是故,彼世元君之庙该有眼王夫人之金像在旁龛。在天破晓际,眼王夫人欣喜不胜,向元君拜谢,并叫司簿说,“蓬不向姑娘拜谢。”
司簿在洞养真如元神正入时,闻夫人之言,见夫人眼中精元暴增,目神清澈如水,始悟道,被北水南火障所封之翳已除,十分欣喜,忙向元君拜谢不己。元君说道:此后百年内汝等不用再采药及编斗,东岳大帝敕令汝夫妇开凿龙泉奉之水,引导至栲栳岗涧,并浚疏至虎山边以囤永为库,合乌龙潭,各为东岳大帝之左右环水可也,其成日亦升天时。此刻正是人类初识,五谷熟食,已是一万陆佰年前事矣。
泰山封禅史话:
临凡与世震东生,封禅观礼典大成,
分注果功评等级,宰民长幼此后亨。
话说,远古白天地分,山川交,泰山以拔地通天之势睥睨群山。其东临黄海,西襟黄河,盘亘于山东省东部,由于气势磅礡,雄伟壮丽,风光旖旎。故古往今来,人民视其为华夏神山,独尊五岳。
古人认为:“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
又“天高不可及于泰山。”
于是,泰山成为天的象微,且泰山雄崎中国之东方,东方属木,为震,为万物之本源,赞天地之化育,故周易说卦谓“帝出乎震”,极言,帝王临凡,系秉承天命而治天下,故“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
这就是说凡是易姓而起或功高德显的帝王,上天必赐予吉祥的“符瑞”,他便有资格到泰山报告成功,答谢“受命于天”之恩,因此变成了历代帝王狂热追求的“封禅大典”。早期就先后有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等,相继于泰山封禅,酬谢主宰万物的泰山之神,其显赫宏大的威灵,镇慑东方。然此时,元君正处脱胎证元之时,未能躬逢其盛。
封禅者,乃祭天地之礼仪也。封者,登泰山上,筑圆坛祭天;禅者,在泰山下之小丘,积土成方而祭地。泰山峻极于天,且聚群灵之总摄,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所以古来天子帝王,在接近天庭的泰山极顶,聚土筑圆坛以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为于天;到泰山下之社首、梁父、云云、亭亭等小丘,积土成方坛以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报福广恩厚之情。
此圆坛方坛,表示天圆地方,意谓天覆地载之隆恩,广披无垠。历来帝王登封泰山,即被视为天下升平,国家兴盛之表征。皇帝大人也就成为威震八方,承受天命的“真龙天子”,美其名为对天帝之告功谢恩,实际上是借助神威,巩固其统治权力,由当朝的王公将相把能躬逢盛典,看作是终生难得的最高荣誉,可见一班。
黄帝轩辕氏,平定八荒,战胜蚩尤后,出巡泰山,当时大象驾辕,六龙拖辙,蚩尤在前开路,虎狼在后护卫,群鬼列侍保驾,众神簇拥陪行,雨师洒道,风伯扫尘,直往泰顶而来。途中,行至昭真池处,竟不能通行。此刻,万道阳烈,赤霞遮栏,随行之后羿,甚为诧异,急向黄帝禀明,黄帝思忖,朕主掌天下,扫荡蛮荒,勋业彪炳,国强民富,足以告谢于天,今何以被阻于此,待朕下车,一睹究竟。
于是叱退左右,礼恭意谨地朝强光处而行,同时向光源处,垂首拱首遥:“何方神圣,搁朕之道,延误癸天时,罪不可赦。”
言毕,突有一雍容无华,庄严殊胜又环佩璎珞的姑娘,年约二十许,跚珊来到,说道:“来者可是黄帝?”
“正是朕。”黄帝答道。
“您今择甲寅之时,正逢玉帝宾宴五方五老,此去恐有所冒犯,故应另择乙卯时日方可祭禅,故阻道于此。”
黄帝回道:“事出不知,未知姑娘何许人也?”
“吾乃玉帝孙女碧霞元君也。可令你的护驾聚侍暂憩于此,待明日同登极顶乎?”
此事暂且不提。再说:元君自从金光禅师助化道行后,日益精深,然要跻列上仙,必须借胎临凡,经行三万六千功始可证位。今逢黄帝登临泰顶,诏鬼神议国事,定大位,划疆域,祭天神之际,当趁机下世,化生积功返池。心中甚喜,翌晨,束装就毕,与黄帝同登岱顶后,立刻筑坛排案,礼甚隆重,其坛积土九丈五尺,元君即立于前,由黄帝主祭,焚疏表功,诏告天下为至尊。此后沿袭,凡天子在称九五至尊,此道统为黄帝首创也。
元君首见这旷世大典,盛况无比,心中甚喜,并发愿道:今后凡人间真天子封禅,必现身睹瞻。此次封禅,历时三天,圆满竣事。玉帝特颁“天下第一山,天下第一皇”以勖勉。并嘱咐后世文字颁行后,以泰山为“五岳独尊”,另为褒圣明天子,待黄帝禅亭亭时,天女散奇花异卉于周遭,龙吟清角之音,凤舞宛倩之姿,大地充满着一片太平盛世之象。元君见之,感动不已。
元君知黄帝为先天中央混元黄老君之化灵,开万世圭臬之炎黄子孙之祖,故随黄帝返宫,教嫘祖采箕青之精桑叶以养白午蚕,制妤轴取丝织绫;与青鸾和音作曲,制定历法以计时日,助仓颉观物而创字等等,其间人类的生活,得以长足的改善,元君居功厥伟矣!其临凡行化济世,前后三百余年,后至尧舜时期,复应劫出世。
黄帝封泰山,禅亭亭后,国家大治,风调雨顺,后有颛顼、帝喾、尧、舜等,亦相继封禅泰山云云。其时元君屡以少颜之貌与不同身份参与大典,续积外功三万多件,玉帝时召勖勉。至舜时,知舜年幼失怙,为继母凌虐,元君因感其孝行可风,故役兽代耕,唆鸟衔种播园,致舜之孝行,垂帛千古,此元君实居功不小。迨夏禹登基后,洪水为患,民不聊生,元君助其引东北两龙之水,疏导入海,多年水患,得以平息,此后国强民富,故铸鼎九州岛,划分畛域,天下升平。后来,尧舜禹分封三官大帝,对元君之臂助,甚为感激,对元君之善行更是尊崇备至。
此后,夏桀为王,暴虐无道,群魔窜起,天下大乱,元君受命临凡。纣王即位,耽溺酒色,国事不治,致有妲已等三女,受命乱世,应劫其中。星鸾鸟原为元君座前侍女,因犯戒而同行,此时姜太公子牙助商阳文武王收服群邪,并为封神。此期为三劫中之青劫期,元君因证果关系,随东岳大帝临世化胎。在封神榜中威助伐纣名将黄飞虎证东岳天齐仁圣帝;山图公主证东岳神圆帝,元君位证九天玉女,与九天玄女各为瑶池金母座前护法。
泰山因气势磅礡,雄中藏秀,故各路天神,都想寄身名山胜景,领受万世香火。有一天昆仑山佛老,云游天下,见雄伟岱山,奇峰环绕,三潭迭瀑,欲据此地为天仙洞府,潜养真如,就在岱阳处,千年松下埋下一只木鱼做为占山凭证。接着元君也驾着祥云来到泰山,她见高山流水,松柏蓊郁,也爱上了泰山,也想在岱阳老松下,埋只绣花鞋做标记。岂知,刚挖下三尺,发现了木鱼,此刻元君急中生智,继挖了三尺,把绣鞋埋在木鱼下边,第二天,两人相遇后,争着占有泰山,结果双方坚持不决,最后,请出玉帝评理。
玉帝认为事有先后,谁能拿出证据证明谁先占有此地则谁就赢得,昆仑佛老急忙道:“我早就在这里埋有木鱼为证。”
元君接着说:“我也早在这儿埋下了一只绣花鞋为凭。”
玉帝听完各话,想着说道:“好吧,既然你们都埋有证物,那就看谁埋得深证明谁来得早。”
佛老隐以己先,熟料经六丁六甲挖掘后,终为元君得胜,终于元君受玉帝敕封为“泰山老母”,于是碧霞元君就成为孕育万物之泰山女皇了,至今碧霞元君祠位居佛老寺之上,其为缘由也,是时,元君已证天仙果位。以上是元君于化育民治之先期功绩也,有诗赞曰:
玉女随形化帝畿,受持百遍不为疑,
封神榜上天仙界,禅地母德堪称仪,
周公作礼制春秋,玉女定雅为内忧,
婚嫁有分别各姓,续倩美姿有慧优。
周朝时,泰山之封禅古制未曾中断,相继有君王上岱例祭,如今岱阴佛爷寺东南十余里有明宋滩村,这里便是周明堂故址。周明堂即周天子东巡封泰山时,朝见诸候的地方,至明末清初,遗址尚存。
纣无道于朝于市,故有大王礼请太公出世,渭河滨,文王拖车八百六十七步,得享王朝八百余年,为中国史上最久之帝国。文王制后天卦,共三百六十四文,综为元君点化,功不可没。盖坎离为主,然帝出乎震,东方为万物之母,化育群生,帝亦不离母范之育。是故,元君于周初,复入尘世,除教宫庭之应对礼仪外,并倡言暴政如市虎之真理。
文王劳瘁后,武王接位,武王与周公旦,兄弟也,一武一文,朝政大修,定都镐京,大发仓粮予百姓,分享宝玉予诸侯,此时四海升平,国富民裕。元君于宫内担侍策纶,佐周公姬氏定六卿六礼,六卿者,天地春夏秋冬,各官为公卿,天子在其上。并于周礼中,建言周公旦,两姓始可合婚,而问名纳釆,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各郡各府通行,沿袭至今,未曾荒废,元君之功居大也。
周公为后稷十五代孙,为大王第四子,两手如绵,反握随意,曾三握其发为卦醉不解之恼,元君显以先天神功与列斗宿七政之义,使其豁然开悟,并以种种幻境,垂书梦解,至今,相师还奉为圭臬。一切就绪后,元君功成名退,留言曰:“事毕大治,年王登封,岁次甲乙,子禅厚八百里。”
果然,周平王登位后,麒麟入世,凤鸾齐飞,在社首山禅谢鸿恩。往后,四百年中,天下大治,中兴不绝。其间,元君在泰岱下无事就上天洞养真如,暇余则上岱顶与父帝观治孟津。但天运阴阳消长,静极必动,元君掐指获知周室江山,纷争迭起,兄弟伯叔,封疆争夺频仍。此时,水精子将化降圣人宗师,备诸经书以教化万世,元君亦主动在春秋时代降凡,臂助孔子,立书垂教。
孔子诞生时,异状甚多,如麟行步顶似圩,并有玉书垂纶,是时,元君辅孔子作春秋,春生万物,由东而起,秋杀黜贬,由西而生,故春秋乃当时帝王诸侯等王公大臣之褒谪,为其一生荣辱之记载,此后凡帝王诸侯,朝臣皆取其为借镜,不得不慎乎,元君所注重者,母仪勿流湮没,坤道维系民间,惟孔子曾道小人与女人难养之言,意谓小人之世,其道难行,女流琐事繁杂,其道难展,故卫道者,当远庖厨,远小人,远女人之言。此话竟得元君不悦,而远遁热河行道行医,并且偕眼王夫人解民倒悬之苦,人民感念元君教化济世之恩,在热河城郊四十余里处,建庙而祀。当时,香火鼎盛,祈安酬恩之妇女,络绎不绝,尤其入暮时分,更蔚为奇观,而后,香火绵延,至今不衰。
孔子绝粮于陈后,收徒课诵,其晚年亦曾泰山以忏当年出言一逊,今尚留有孔子当年驻山而忏之遗址。
元君于周末前返山修道,并预知天下将为群雄割据之局面,秦始皇赢政将于灭六国成一统后,焚书坑儒等等残酷暴行,将接踵而来。故未雨绸缪,加紧潜修,由此可知元君身为坤母之仪,对其掌辖万物生发之机,用心良善矣!
秦始皇赢政,采纳了丞相李斯之计,“灭六国,成一统”,于公元前二四六年立为泰王,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并自立为始皇帝,自称朕,他认为自此统一大业大功告成,必须效法古帝王“受命”而后大举封禅泰山,以夸耀天下,于是果然率群臣自咸阳出发,跋涉几千里东巡而想登封泰山。
秦始皇东巡到了鲁池,随即征召鲁国儒生,博士七十余人,齐聚泰山脚下商讨封禅大典事宜,诸儒言道:“古帝王封泰山时,为不愿伤害土石草木,所以以蒲草裹辙,扫除山路以祭天,礼仪相当简单。”
始皇帝感到这些儒生建言,不切实际,且存心揶揄,故嗔怒难抑,当下贬退他们,因而萌生杀机,不久即大肆焚烧儒言,挖坑埋儒,造成了中华文化史上的大悲剧。更一怒而长筑万里城,造骊山墓,建阿房宫,更以山东邹鲁地之人才物力,大修驰道,凿十八盘山道,其间,使尽残虐,终再于公元前二一九年,由岱阴上泰山,欲举封禅之仪,一路上浩浩荡荡,声势之大,可谓空前。
途中遽逢风雨交加雷电轰驰,故急避大松树下,此刻元君对其说道:“汝无道德,不行仁改,今得天下,那里是奉天承命的天子呢?那里有资格登山祭天呢,快快回去,勤政爱民,广施仁道,否则必遭天谴,不可不慎。”
此话众臣皆闻,始皇闷闷不乐而归。
始皇大惊,返回京城后,在内政上马上作了一些重大的改革,如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同时为感念在泰山途中,五松树护驾有功,以“外大夫”加封。同年秋天,秦始皇自认其功高德显,于是修车道,复登泰山,筑坛祭天,命李斯篆书立石,歌讼其丰功伟迹,并禅梁父,但其中之告天祭犬及封禅典仪,“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知也。”
秦始皇称帝十二年,曾多次东巡,其中山东百姓受害最深,修驰道、筑桥梁、刻石碑、建祠庙、供粮草、派童男童女东赴蓬莱山采撷仙药,既劳民又伤财,因此怨声载道。在始皇卅六年,泰山前坠落一块大陨石,老百姓故意刻上“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字句,始皇大为震惊,急令御吏查办,结果一无所获,始皇为了报复山东人民的诅咒,于是令人把陨石附近的居民杀光,也一并把陨石烧毁。
秦始皇虽然在登泰山途中,受元君严厉警告,但好大喜功,跋扈成性,变本加厉,故在东巡的途中,病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一代暴君毕竟为天地所不容,实咎由自取也。足证暴政必亡之天律也。
始皇驾崩后,由少子胡亥继为二世皇帝,沿袭其父未改,但称帝先后,仅十五年,秦王朝就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灭亡了。其中,二世皇帝听宦官赵高进言,为感元君点化,于公元前二○九年,命李斯篆文立碑于昭真池畔,歌讼元君慈航普渡,福庇群生,至今碑石仍在。
秦朝建国五十余年间,因皇帝残暴无道,生灵涂炭,苦不堪言,其间元君显化奔波于朝廷市井,化人万千,渡人无数,其劳苦功高,为人敬仰。
偈一首:楚汉相争,壁垒分明。布衣称帝,登为人君。
联一对:金碧光照淮河两岸,神姥慈悲上达紫云。
话说秦皇二世临朝,赵高弄权,民怨达天,故派火德——刘邦结集农民,揭竿起义;刘邦斩白蛇得天下,与西楚霸王项羽对垒,项羽以武而摄群盟,焚阿房宫,并废骊山墓,然因斵伐过甚,后继乏力,终孤力难伸,于乌江畔,谓颜赧江东父老面而举刀自刎。其中刘邦得张良、韩信策仗,元君亦暗助其文功武略良多,故一统大汉江山,在公元前一一○年元君曾留话道:“文治武功拓远疆,武帝封禅由此扬。”
故历经文、景帝后,刘彻登基,取号武帝,其任内,大整国事,镇疆拓土,元鼎年间,派张骞出使西域,版图盛极一时。元君自秦末,屡化各类人物济世,有时化老妪以山药医治瘟疫,有时变成老叟,广布善言,救劫沈沦,有时扮成少妇,深入市嚣中,教闺阁手工女红,其中,可谓备极辛劳。
元鼎元年,元君见武帝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天下太平,故元君指示其于三月登泰山封禅。武帝见先皇皆未举行封禅大典,故不敢擅自行事。此时,元君谓武帝说:“在淮南古墟中,有一金质铸鼎,上面纹路有三,精细无比,此鼎无炊可沸,五味自生,为黄帝所遗,天子有盛德者始出,尔可径往掘取。”
武帝又问:“无祥符何以祭天?”
元君说:“淮北高原,产有一种茅草,背呈三脊,身披五色,此草可滤祭酒,另可用象征五方的五色土加封。”
武帝再问:“何为麒麟、何为鸾风?”
元君接答道:“有马头如龙角虬枝者是,于奉高县可得。有鸡如凤尾者为鸾,扶桑可求。”
盖古人认为符瑞不见,凤凰不至真,麒麟逃遁,是为不祥之兆,不可行封。武帝闻之甚喜,原本好大喜功之武帝,更可籍此祭天表功的机会,借助天神而震慑四海,巩固其统治力量。是年,由于掘鼎有成故改纪为元鼎元年也。
武帝在封泰山禅时,肃然心中有感,手植汉柏一株,至今犹存。并以碑碣竖于玉女池边,此碑驭材整块之寒血石,因有元君禁制之故,故其碑无字,后称“无字碑”。此碑近视流苏宛然,光滑不沾尘,远观则宝光玄然,隐有文字泛显,堪谓“珍石”。武帝初封泰山时,还坐泰山东北址旧明堂,与周明堂相邻,武帝以此险阻不显,故在泰山东南侧汶上重建明堂一座,此后,武帝多次祭泰山,举行大典,皆在此新建明堂召见诸侯。
武帝初次封禅后,曾先后八次朝泰山,想籍机一睹元君之丰釆,求授长生之诀,惜未能如愿。
西汉未年,王莽篡位,待光武中兴,汉室始得廷继,汉光武建武三十年,即公元五○年,太尉赵熹请封泰山奏说:“陛下拨乱中兴,功成治定,群司礼官咸以为宜登封岱宗。”
光武帝有感于封禅之礼,典籍旷绝,秦代又秘而不传,武帝又穷极奢侈,挥霍不赀,且元君亦在梦中谏言:“封禅之事,非功高德显,四海升平,符瑞齐备,不得擅自登封。”
接着元君又警告说:“汝先人武帝,曾夸言不惜,故尽国本而盛举封禅大典,结果换来天怒民怨,应昭乌炯戒。”
原来在汉武帝东封泰山时,听说:泰山上,叫化子多如过江之鲫,令谁也不能全部给予济助。武帝想:我乃一国人君,公帑无限,令他再多也无妨。于是令属下装满银两二十大车,沿途施舍,熟料日不过午,竟散尽全部钱财,但还是无济于事,武帝大惊,面对着这一群未曾得到施舍的乞丐说道:“今日无钱,明日再说。”
话毕,所有叫化子都遽然消失,武帝顿觉诧异,迨至岱顶祭天时,突见案上缭绕的香烟,浮现了“一人求神花万贯,人家如草废家园”之字句,武帝掠了一把冷汗,当他回程时,眼见来时舍钱的地方,一丛丛草尖上顶着钱,一根根树枝上也挂着钱,一朵朵山花上也托着钱,原来元君因愤怒武帝因封禅大典而挥霍无度故幻化泰山上所有花草树木,挡道求乞,予武帝一番教训。元君复对光武道:“今汝为佞臣所怂恿,欲登封岱顶,但应体恤民苦,当知民脂民膏得之匪易,浪费可惜。”
于是光武帝拼弃一切虚荣的排场,以简单而不失庄严的仪式封泰山,禅梁父。在典礼中,光武帝身着黄泽衮袍行三跪九叩礼,以五色土加封方坛,文武随侍仅一千二百人。光武皇帝所以能轻装简从,去华崇实,诚为元君所点化也。此事元君亦甚感欣慰;此后,紫阙亦感人皇祭天表功,往往劳民伤财,致敕令元君,白汉以后,封禅之事,不应流于表功,更应审慎处理。
元君历久以来,由五王母之鸾精,由修炼行世,观封禅等等之功,下世转凡,救苦弘济大德,证得天仙玉女弘济元君之果位,综理人间帝王封禅典礼中,受谧之天仙也。
东汉衰竭后,经三国,与北朝,其间,人间帝王,只祭拜泰山,但不封禅。碧霞元君在此四百年中,以元神洞养灵机,悟无上妙谛,对中土佛学更勤加研习,其虽已证无上道,然精进潜修,奋发不懈。
隋炀帝,开凿运河,虐残百姓于水火中,元君曾化千担之山果以餐饥民。人民误为大士显化,其实乃为元君济助也。
三国时代,有一家晓户喻之故事,也是元君显化之轶事,相传三国时,孔明献空城计退敌,故事中,在门前洒扫之老妪即为元君之附身,因此老妪,沉着因应,致使敌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致免生灵遭戳,元君之功德无量也。此际,元君已主掌泰山,为山幽冥总司,并操帝王家兴衰之权仗,不仅母仪人间,祸福兼指,且万类众生升降录籍由其依注也。
经过岁月之剥落,风雨侵蚀,由虞舜所遗留之封禅故址,于烽火动乱中,不复旧观矣!迨李渊创唐后,政治人文复次整顿,天下大定,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十月(即公元六六五年),高宗李治率文武百官,护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组成封禅大军,连绵数百里。更可提的定随行陪祭的,还包括了远道而来的朝鲜、日本印度、波斯、突厥、于阗等国的使节或酋长,场面之浩大,堪称空前。
武则天自永徽六年,被高宗立为皇后之后,逐渐参与朝政,元君预知,中华史上将有武后临朝称帝改周之劫,一夜,元君托梦退言道:“今天下虽渐趋稳定,然而外寇扰疆不断,汝入主中原后,只可燔柴祭山川而把祭泰山神。”
武则天遵照办理,只到岱宗燃烧柴火,祭天地山川之神,并为自己竖碑立传。武则天入主中原后,元君饬其以仁和治天下。故元君于宫闱之争端中,也化解了无数的灾厄;尤其在嫔妃中,更导以向佛向道,以舒侯门深似海之落漠苦寂。在前后四十年中,被引波登岸者,实难以计数。
其后,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励精图治,大兴生产,治蝗灭灾,改革旧弊,唐代政经文化,再显辉煌,此为史称之“开元盛世”,玄宗表文治武功之成,故东封泰山,于开元六十三年即公元七二五年,东登岱顶筑坛,昭告于昊天上帝,感戴天护李氏,四海晏然,封祀岱岳,谢成于天,祈子孙百禄,苍生受福,最后以五色土圆封,燔柴告天,山上山下齐声欢呼,声震山川,封禅大典始告结束,在典礼中,元君以昭池中之水予玄宗皇帝沐身,谕金龙座中,南以虎主镇在黑龙与白龙潭中,两龙拱卫。然因玄宗于途中,曾见元君真形,顿起淫夫,喑自忖道:“权大于天,欲胜于地,况人间美姝,不为吾所欲乎!”
此念一出,封禅后,竟不理国事,尤为美色所困,朝纲日下,其中与杨贵妃之风流韵事,五虎征辽之故事,至今尚传诵民间。
元君权主帝王之年,载其升降,岂容玄宗冒渎,致不久国力式微,群雄并起,疆土割据,五代皇朝,各自为帝,此时,元君感帝王之私欲大,而造福百姓少,故在五代王朝中,无显化于世,甭谈封禅之事也。
宋太祖赵匡胤,随世宗南北征战,于“杯酒释兵权”后,宋室享有江山三百一十七年。其中受元君帮助甚大矣。
赵匡胤生于夹马营中,诞生之时,红紫光盖,浑身异香,绖宿不退,众人预知此儿天生异禀,来日不凡,原来,此人系火德王也,奉金阙昊天玉旨,受命临凡,故降生时,祥瑞加身,播东岱紫玉以和火性,元君奉旨,再度转凡下世,以便旁加照顾。
赵匡胤于陈桥熄烽后,又力御契丹,立国称宋,为太祖。太祖底定江山,力图振弊创新,此际,元君化身为嫔妃,导民守正,成果辉煌,然因宋室,长久征战,国家元气大伤,非但河山未能统一,且外有辽金之患,内外交困,致太祖不敢封禅谢天。
宋室后传至真宗——赵恒时,外患频仍,向有佞臣腐政,外有边寇扰侵,举国不安,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圣宗率军亲征,深入宋境,当时宰相寇准坚决主战,力谏真宗御驾督战,致在澶州打了胜仗,可是懦弱畏敌的赵恒,听信佞臣王钦若之言,遂令契丹有机可乘,于是与辽订立和约,为史上最令人诟病的“澶渊之盟”,留下了打胜仗还要赔银子的大笑话;寇准眼见当时政治腐败,内外交困,皇帝无能,长才难展,致郁郁而终,元君见寇准公忠体国,鞠躬尽瘁,待其卒后,荐引至冥府中,任职阎君,主理酆都第五殿,司掌冥律。
宋真宗无德无能,内忧外患,岌岌可危,于是欲借助“君权天授”来巩固统治权力,于是便与佞臣王钦若等人密谋,捏造了“神人赐天书”之事,演出了一场贻笑千古的“封泰山,谢天书”的历史闹剧。当时,外强压境,内患未息,真宗非但未能力挽狂澜,相反的大费公帑,尽作粉饰太平之举,以凡间帝王,擅封东岳大帝为天齐仁圣大帝,并追封元君为天仙玉女弘济大道君,此举虽然实现了真宗的封禅愿望,但却未能保佑大宋国祚延永,元君见真宗这种劳民伤财,自欺欺人的恶作剧,于帝王录籍中,削年不少,如宋后传,赵构入金为挟,泥马渡康王之事,就是元君对宋王室之惩戒。直至文武两曲星狄青,包拯临凡,宋室帝业始略有转机。
虽然真宗皇帝对东岳情有独钟,封禅祭祀,整修寺庙,立碑无数,然元君认为多数帝王,因好大喜功,往往想借着这“表功谢天”的机会,加强其自己的统治权力,实际上无异于作些祸国殃民之行为,故在梦中,斥责真宗,此后封禅之举,一律禁止,从此,麒麟不出,祥符不降,而天书玉简匿迹,封禅之事,遂成绝响。
封禅制度,发展到明清时,因元君在宋时已显化严禁,所以历代帝王相继遵行,把祭天告地的大封禅礼仪,演变成频繁而广泛地朝拜泰山神和泰山老母的祭祀活动。清圣祖先后十一次登岱宗,躬礼东岳庙,祭泰山神,其中清高宗乾隆,奉皇太后之谕,东巡至泰山,躬祀岱庙,侍皇太后祀碧霞元君,实借机觐谒元君庙,瞻仰元君之慈容,先后有六次之多。
由于封禅制度之嬗变,泰山神渐渐被碧霞元君取而代之,封山告天禅地谢土变成了对碧霞元君的祭祀求福,古今来,登泰山把碧霞元君者,不只帝家王室,连京淮南北数千里之善信肾绅,亦摩肩接踵,相率而到,朝圣人潮,络绎不绝,前后长约四十余里,宛若白带环腰,尤其之入暮后,人人手提灯笼,鱼贯而上,蜿蜒盘恒,形成一条火链,炽闪有致,熠熠生辉,蔚为奇观,令人叹为观止。
清人韩锡胙在元君记中云:“统古今天上神只,首东岳,东岳杷事之盛,首碧霞元君:自京师以南,河淮以北,男妇日千万人。”
据载,明清时,泰山老母的神威,震慑神州,其元君庙也遍及全国。清初,孙承泽所撰天府广记寺庙载“京都有碧霞元君庙五处,香客云集,烟雾终日缭绕,都人最重元君祠,每月初一和十五,士女云集”,冯玉祥在读春秋左传札记中说:“全国二千余县,几乎每个都有泰山行宫,即元君庙。”
由此可知,这慈善贤良,孕育万物的泰山女皇——碧霞元君,神威赫赫,赏功伐罪、助国裕民、济厄救险,其功德无时不显,无地不彰,成为庇佑象生,灵应九州岛的大地之神,于是朝拜元君的民间宗教活动,历久不衰,今人每逢四月十八日,在台为四月廿六日庆祝其圣诞,元月十五日祝贺其升道,七月十三日定为祈祷吉日,届时,有求福的、求财的、求医的、求子的、求寿的,熙来攘往,万人空巷,祝祷祈福声闻千里,古往今来,虽时空更迭,但盛况依旧,慈恩长流。
综述元君所行功德如下:
一、掌东方升降节候。
二、降人间朝代年数之短长。
三、掌帝王录籍及善恶。
四、掌民间疾病及命年。
五、役除邪秽妖氛。
六、佐仙佛堂之贬褒之职。
七、协民间产难恶症而康痊。
八、理人间瘟疫之制。
九、提拔阴阳两界受屈冤之申审,及德善人等神圣核办。
十、综三教之言论予以报备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