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狼》全名《东郭先生误救中山狼》。杂剧剧本。明康海著。明沈德符《顾曲杂言》说:“填词出才人余技,本游戏笔墨间耳,然亦有寓意讥讪者。……康对山之《中山狼》,则指李崆峒。”明祁彪佳《远山堂剧品》以此剧入“雅品”,说:“中山狼一事,而对山、禺阳、昌朝三演之,良繇世上负心者多耳。曲有浑灏之气,白多醒豁之语,位置于元剧,在《硃砂担》、《乔踏碓》间。三剧中,以此为最。”清姚燮《今乐考证》记陈眉公说:“读《中山狼》剧,真救世仙丹,使无义男见之不觉毛骨颤战。”《今乐考证》又记沈林宗说:“《中山狼》剧,独摅澹宕,一洗绮靡,直掩金、元之长,而减郑、关之价矣。韵绝!快绝!”近人吴梅《顾曲麈谈》说:“当正德初,李梦阳忤刘瑾,系诏狱。梦阳求救于对山,对山曰:‘吾何惜一官,不救李死乎?’乃往谒瑾,为之排解。李遂得免。瑾败,康落职,梦阳不一援手,对山恨焉,乃作《东郭先生误救中山狼》杂剧,而马中锡又为《中山狼传》,于是天下无不知梦阳之负对山也。夫康救李于危急之中,李曾不一思图报,其曲固在李不在康,而康必欲借中山狼以比梦阳,非特文人轻薄,抑且无容人之度,幸幸然见于其面,亦何为哉?”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说:“四折均排场紧张,宾面无寸隙,曲辞语语本色,直摩元人之垒,断非万历以后人所能为。”此剧根据马中锡的《中山狼传》改编而成。作品一方面揭示了狼的残忍本性,并借以痛斥世上一切负心忘义的卑劣小人;另一方面批判了迂腐可笑的东郭先生,表达了除恶务尽,决不温情的思想。作品关目紧凑,针线细密;语言生动自然,爽直古朴,颇有元代本色派剧作的风格。
康海(1475~1540)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西安府武功县人(今陕西省武功县武功镇浒西庄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六月二十日,死于明世宗嘉靖十九年(1540)十二月十四日,享年66岁。
康海自幼机敏,童年事邑人冯寅为蒙师,习小学,“凡洒扫应对之属”,冯出仕后,又入关中理学名家习毛诗。成化二十二年,其父康镛从平阳知府任上归田,尝为之讲授古今贤圣掌故,期其效法。父退,海嬉戏如忘,父怒欲捶楚,问所授,海从容复述无可责。
据史料记载,康海明代状元、秦腔鼻祖、史学家、文学家、戏剧家。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西安府武功县人(今陕西省武功县武功镇浒西庄人)。弘治十五年(1502),康海28岁参加会试,顺利通过殿试对策称旨,遂登进士第一,大魁天下,任翰林院修撰、充经筵讲官。武宗时宦官刘瑾败,因名列瑾党而免官。康海以诗文名列明朝“前七子”之首,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王九思、王廷相号称“七才子”,亦即文学史上的明代“前七子”。
孝宗弘治七年(1494)入县学,时提学副使杨一清督学陕西,见海文,盛赞其才,言必中状元。24岁与三原马理同举于乡,次年赴京会试落榜。弘治十五年(1502),海28岁复参与会试,顺利通过殿试对策称旨。遂登进士第一,大魁天下。康海在殿试对策中,仗义执言,力陈改善吏制,裁汰庸官,重用才智之士,兴利除弊,升为翰林院修撰兼经筵讲官,曾参与修宪宗、孝宗两朝实录。武宗正德三年(1508)李梦阳入狱,为救文友,海往见同乡刘瑾,通宵畅饮,不日梦阳获释。八月,海奔母丧,途经顺德遇盗。正德五年(1510)八月,刘瑾事发,被脔割3357刀,凌迟处死。海以同乡受其株连,被削职为民。梦阳不曾进一言以救。遂以文为身累,倦于修辞。乃曰:“辞章小技耳,壮夫不为,吾咏歌舞蹈泉石间矣!”曾有人劝他向朝廷申辩其冤,以图起复,海断然拒绝。
从此放形物外,寄情山水,广蓄优伶,制乐府、谐声容,自操琵琶创家乐班子,人称“康家班社”。与户县王九思共创“康王腔”,扶植周至张于朋、王兰卿组建张家班。曾广集千名艺人,参与秋神极赛活动。自己因谴责李梦阳写成的杂剧《中山狼》和《王兰卿服信明忠烈》杂剧,被之管弦,自此俳优。在康家班基础上组建的张家班,又名华庆班,在历史上活动长达500年之久。为重振北曲,为秦腔艺术的发展,建树了不朽的功勋。
海放歌泉林30余年,初衷不改。殁时。除诗文集外康,还著有散曲集《沜东乐府》、诗文集《对山集》、杂著《纳凉余兴》、《春游余录》等,尤以《武功县志》最为有名。评者认为康海编纂的《武功县志》体例严谨,源出《汉书》,“乡国之史,莫良于此。”后世编纂地方志,多以康氏此志作为楷模。因为文学理念相近,加上同时尊崇复古文风,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朱应登、顾璘、陈沂、郑善夫、王九思等号称“十才子”,又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王九思、王廷相号称“七才子”,亦即文学史上的明代“前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