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通义》,是一部内容非常丰富的学术著作,无论是内容还是见解,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以考证历代名物制度、风俗、传闻为主,对两汉民间的风俗迷信、奇闻怪谈多有驳正。《隋书》经籍志入杂家类。今本每篇为一卷,各卷皆有篇名,篇下有条目。条目下先陈述其事,再加案语以辨证得失。保存了不少有关音律、乐器、神灵、山泽陂薮、姓氏源流的资料。
应劭(约153—196年),东汉学者,字仲瑗,(按《刘宽碑阴故吏名》作仲援、仲远者皆误)。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项城市南顿镇)人。父名奉,桓帝时(147—167年)名臣,官至司隶校尉。劭少年时专心好学,博览多闻。灵帝时(168—188年)被举为孝廉。中平六年(189)至兴平元年(194)任泰山郡太守,后依袁绍,卒于邺。
应劭是个法学家、学者,他在查看汉安帝(107~125)时的案卷时,发现河间人尹次、颍川人史玉都是因坐杀人应处死,尹次兄尹初和史玉的母亲向官府请求代死,尚书陈忠对此案有疑,便从轻发落。应劭后来据律追驳以正典型,并著驳议三十篇,又制定律令为汉之仪礼。
献帝二年(190),劭为袁绍军谋校尉。献帝迁都许昌时,因为战乱,旧章湮没,书记罕存,劭不胜感叹,于是缀集所见所闻著成《汉官仪礼》、《律略》、《春秋断狱》等,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亦为应劭所立。
当初,其父应奉为司隶时,曾命官府郡国选报前人象赞,应劭就连缀其名录为状人纪。又论及当时行事,著为《中汉辑序》,并撰写《风俗通义》,以辨别物类名号,释解时俗嫌疑。其文虽不典,后世服其多闻博识。凡所著述百三十六篇,还有《集解汉书音义》皆传于后世,后死安阳府第。
子瑒、璩皆以文才称名而七世通显,《后汉书》录有应劭本传。
应劭一生著作丰富,有驳议三十篇,又制定律令为汉之仪礼。关于礼制方面的主要著作有《汉书官礼仪故事》、《律略》、《春秋断狱》、《状人纪》、《中汉辑序》等。
此外,应劭还集解《汉书》。著有兼有礼仪和历史地理学方面的《风俗通义》。
应劭博学多识,平生著作11种、136卷,现存《汉官仪》、《风俗通义》等。《风俗通义》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篇记述泰山封禅轶事,《五岳》篇详载了岱庙,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辑入《后汉书·祭祀志》,为应劭所引用的马第伯《封禅仪记》是中国最早的游记文学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