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思恭
清朝诗人
董思恭,字作肃,号雨亭、桂川,山东省寿光人,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乡试第一名,六十年(1721年)中进士。康熙年间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忠州、泸州、许州、常德、沅州知州、知府,后升任湖南粮储道台、按察使副使,后调任云南。董思恭为官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治理追求实效,所至皆有令名。65岁退老返回寿光故里,寿高96岁,入祀寿光文庙乡贤祠。工诗,著有《述怀十六韵》、《拟古乐府》、《新塘吟》、《晦庵文稿》等。
董思恭是寿光市稻田镇桂河村人。小的时候,家中非常贫穷,他娘靠讨饭供养他上学,经常饿着肚子读书。后来先生见他勤苦好学,会有出息,就管他饭食。因家里贫穷无钱买宣纸,就用杨树叶练字。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参加乡试(山东省全省考试),考取第一名。1721年,董思恭29岁,参加三年一次、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全国性考试,他考中进士。全国只录取了163人。在那时,考中进士就可以封官。他先是在京城翰林院任庶吉士,虽是七品官,但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文件等。三年以后,他又经过学习考核,放到四川的忠州任知州,后来调到河南的许州、湖南的常德、沅州任知府。
1750年,提拔到湖南省任粮储道和按察使副使,他很受朝廷重用。在300年前的清朝,中国疆域面积有1300多万平方公里,全国划分为23个省,设八个总督,21个巡抚。各省设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还有道员和提督学政等职。董思恭的职务为副省级实职。
董思恭每在一地任职,都勤勤恳恳,为政务求实效,而且非常清正廉洁。在他离开任职地很久以后,人们还经常思念他。他实心实意为民办事,注重调查研究,改进种植技术,断案公平适度,无不令人信服。他每天忙于政务,从不谈论个人私事。虽有年兄刘统勋和族人董殿邦在京城任一、二品大员,也不进京跑官要官。他具有谦逊、慈善、仁惠、勤俭、低调的德行。在培养人才、扶植文教方面,他倾尽心力。他常常把自己薪水的大部分,拿出来创办学校,还为召公、施邦曜等人建造庙宇,救济穷人。
他写文章思维敏捷,即快又好。写的毛笔字成为范贴。著有《晦庵文稿》一书。他为官后,没有忘记师恩,亲自出钱为老师于绅治病、盖屋、置地、修坟,于绅是他小时候的先生。
他退休后,回到了寿光桂河村。把从云南带回来的松树和甘棠移植寿光。在故里办起了教育,免费招收穷人家的孩子进学校,大力为家乡培育人才。他没有建设府第,而是把此荣誉让给族人,为三河董氏建了家庙。他活到了96岁,没得病就离世了。
董思恭的作品
诗文专题推荐更多
同时代人物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