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文苑

听杜山人弹胡笳

唐朝·戎昱

绿琴胡笳谁妙弹,山人杜陵名庭兰。
杜君少与山人友,山人没来今已久。
当时海内求知音,嘱付胡笳入君手。
杜陵攻琴四十年,琴声在音不在弦。
座中为我奏此曲,满堂萧瑟如穷边。
第一第二拍,泪尽蛾眉没蕃客。
更闻出塞入塞声,穹庐毡帐难为情。
胡天雨雪四时下,五月不曾芳草生。
须臾促轸变宫徵,一声悲兮一声喜。
南看汉月双眼明,却顾胡儿寸心死。
回鹘数年收洛阳,洛阳士女皆驱将。
岂无父母与兄弟,闻此哀情皆断肠。
杜陵先生证此道,沈家祝家皆绝倒。
如今世上雅风衰,若个深知此声好。
世上爱筝不爱琴,则明此调难知音。
今朝促轸为君奏,不向俗流传此心。
  • 上一篇:送吉州阎使君入道二首
  • 参考翻译
    雅俗共赏

    赏析

    《听杜山人弹胡笳》是唐代诗人戎昱创作的乐舞题材五言古诗。全诗通过描绘杜山人演奏胡笳的场景,展现了唐代琴师高超的演奏技艺与胡笳乐曲的感染力。诗中“南看汉月双眼明,却顾胡儿寸心死”等句,借蔡文姬归汉典故,抒发了胡汉文化冲突下的情感撕裂。作品融合音乐描写与边塞哀思,以“世上爱筝不爱琴”的感慨,折射出唐代雅乐传承的现实困境。
    全诗共26句,以“绿琴胡笳谁妙弹”开篇,引出杜山人四十年琴艺修为。中间段落具体描写演奏效果:“第一第二拍,泪尽蛾眉没蕃客”通过音乐意象再现文姬归汉的哀婉,而“南看汉月双眼明,却顾胡儿寸心死”等句则暗含对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的影射。结尾“不向俗流传此心”抒发知音难觅的感慨。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中唐时期,正值胡乐与中原雅乐交融的文化背景下。杜山人即杜庭兰,是当时精通胡笳演奏的琴师,其演奏的《胡笳十八拍》融合了沈家声、祝家声两大琴派技艺。诗人借听琴经历,既赞颂琴师造诣,又寄托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作者介绍
    相关诗文阅读更多
    诗文专题推荐更多
    相关人物更多

    分享

    ×
    • QQ空间
    • 朋友网
    • 腾讯微博
    • 微信
    • QQ好友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