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文苑

应制贺边军支春衣

唐朝·柳公权

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
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
挟纩非真纩,分衣是假衣。
从今貔武士,不惮戍金微。
  • 上一篇:应制为宫嫔咏
  • 参考翻译

    译文

    去年虽然没有战事,今年依旧无法归乡。要用什么报答皇恩,春日里得赐春衣裳。这温暖胜似丝棉护体,这衣装承载圣恩绵长。从此后勇士如貔如貅,再无畏戍守金微边疆。

    简介

    《应制贺边军支春衣》是唐代诗人柳公权创作的五言律诗。诗的前两句“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叙述了边军去年虽无战事,今年却依旧无法归乡的境况,道出戍边生活的漫长和将士的思乡之情。中间“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挟纩非真纩,分衣是假衣”四句,借用“挟纩”典故,表明皇帝赐予的春衣虽不一定能切实抵御寒冷,但饱含着朝廷对边军的关怀。尾句“从今貔武士,不惮戍金微”则写出边军将士受到皇恩鼓舞,决心无畏戍守金微之地。全诗围绕边军获赐春衣一事,展现了戍边将士的生活状态,也体现了皇恩在凝聚军心方面的作用,语言朴素,情感真实,体现了应制诗颂圣与激励士气的特点。
    雅俗共赏

    背景

    《应制贺边军支春衣》创作于唐文宗在位期间(828-840年),时值柳公权担任侍书学士,奉帝王之命为边军将士获赐春衣一事作诗庆贺。

    赏析

    《应制贺边军支春衣》一诗中,首句“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以“去岁”与“今年”的时间对照,“虽无战”和“未得归”的情况转折,如实呈现边军将士连续戍边不得归乡的状态,在平淡叙事中见出戍守的漫长与孤寂。次句“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以设问引出朝廷赐衣一事,“春日得春衣”在季节与物品的自然呼应里,体现皇恩于细微处对边军的关怀,将物质赏赐与将士的实际需求相联结。第三句“挟纩非真纩,分衣是假衣”化用《左传》“挟纩”典故,借“非真纩”“是假衣”的表述,以谦逊口吻淡化衣物材质,实则暗指皇恩带来的精神慰藉如同温暖衣物般重要,用语委婉且暗含双关。末句“从今貔武士,不惮戍金微”以“貔武”喻勇猛将士,以“金微”代指边疆,“不惮”二字展现出赐衣后将士士气的提振,将个人情感升华为不畏戍边的集体意志,收束全诗的同时点明“贺边军支春衣”的主题。
    作者介绍
    相关诗文阅读更多
    诗文专题推荐更多
    相关人物更多

    分享

    ×
    • QQ空间
    • 朋友网
    • 腾讯微博
    • 微信
    • QQ好友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