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匮要略
- 东汉 | 张仲景 | 医家-医经
《金匮要略》原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今同《伤寒论》、《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一起被誉为祖国医学四大经典名著。作者为东汉时代我国著名医学家张机。 [张机(约148—约211年)字仲景,东汉南郡,涅阳县人(今河南省南阳市)。据传曾任长沙太守,故...

灵枢经
- 战国 | 佚名 | 医家-医经
《灵枢》,又称《针经》、《九针》与《素问》合称《黄帝内经》。其在针灸上的绝对权威地位为历代针家所公认。自《灵枢》问世以来,著名注经家前有杨尚善、王冰后有张介宾、马莳、张志聪。近代尤其是近几年出版了许多《灵枢》注本。这些著述为研究《灵枢》...

景岳全书
- 明朝 | 张景岳 | 医家-医经
《景岳全书》,明代张介宾撰,六十四卷。首选《内经》、《难经》、《伤寒》、《金匮》之论,博采历代医家精义,并结合作者经验,自成一家之书。《全书》成于景岳晚年,在其殁后刊行。首为《传忠录》三卷,统论阴阳、六气及前人得失。次《脉神章》三卷,载...

素问
- 战国 | 佚名 | 医家-医经
简称《素问》,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素者,本也;问者,皇帝问于岐伯也,岐伯乃上古医学先知,以皇帝与先知们问答形式撰写的综合性医学文献。相传为黄帝创作,实际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原来9卷,古书早已...

血证论
- 清朝 | 唐宗海 | 医家-方论
《血证论 》为清·唐宗海(1851~1908)著,成书于1884年。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进士及第,晚清著名医家。缘于其父体弱多病而立志习医,后来,其父患吐血、下血证,照各书施治无效,遂着意探索血证诊治。曾遍览方书,深得《内经》、仲景书之旨,在此基...

医学三字经
- 清朝 | 陈念祖 | 医家-医经
《医学三字经》是清代大医学家陈修园先生所著医学启蒙之作,以《内经》、仲景之书为根本,言简意赅,通俗而不离经旨。由此入门习医,可以不入歧途。我以为,此书不仅初学必读,而且是诊家必备,时时研习,常有心得。以诗赞之:医学启蒙三字经,清源正本圣...

洗冤集录
- 南宋 | 宋慈 | 医家-丛编
《洗冤集录》是中国古代法医学著作。南宋宋慈著,刊于宋淳祐七年(1247),是世界上现存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该书的最早版本,当属宋淳祐丁未宋慈于湖南宪治的自刻本,继又奉旨颁行天下,但均已不传。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元刻本《宋提刑洗冤集录》;兰陵孙...

痧胀玉衡
- 清朝 | 郭志邃 | 医家-方论
郭氏鉴于当时痧胀流行,采取前人有关经验。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撰写《痧胀玉衡》一书共3卷,约7.9万字。上卷,载痧症发蒙论,玉衡要语列治痧三法,放痧有十、刮痧法、用针说、用药大法等专论治痧方法,玉衡脉法列唇舌辨、痧脉十二经辨、痧脉要...

颅囟经
- 明朝 | 佚名 | 医家-方论
《颅囟经》系儿科著作,不著撰人。《宋史·方伎传》及《艺文志》始载《师巫颅囟经》。一般认为该书系唐末宋初人托名师巫的作品。明代以后散佚。现所见《颅囟经》多以清代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辑出本为祖本。现存版本主要有《四库全书》辑本2卷,...

药性赋
- 元朝 | 佚名 | 医家-方论
《药性赋》,原书未著撰人,据考证约为金元时代作品。原为中医初学中药的启蒙书。该书将248种常用中药按药性分寒、热、温、平四类,用韵语编写成赋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尤其是对药性概括精辟,一经铭记在心,受用终生,颇受历代读者喜爱...

脉经
- 西晋 | 王叔和 | 医家-医经
《脉经》是中医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编著,撰年不详。是我国现存医学史上第一部与医学有关的书籍,在中国和世界的医学发展史上有重要的作用。《脉经》全书共分十卷、九十八篇.《隋书·经籍志》最早著录。刊行之后,自晋至唐历三百余年流传不绝。宋代校正医书...

千金翼方
- 唐朝 | 孙思邈 | 医家-方论
《千金翼方》,孙思邈撰于682年,系作者为补充《千金要方》而编集。卷首为“药录”,辑录药物800余种,详论其性味、主治等,其中有些是唐以前未收录的新药和外来药物。书中对内、外各科病证的诊治在《千金要方》的基础上均有增补,并收载了当时医家秘藏的汉...

类证治裁
- 清朝 | 林佩琴 | 医家-诊法
本书为清代医家林珮琴编者,首刊于咸丰元年,是一部具有较高临床价值的参考书。全书8卷,设卷首一卷。除卷首为论述医理外,其他各卷主要载内科、杂病、外科、五官科及妇科的各种疾病。每一病下概要而明晰地论述了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脉象及选用的治法和...

医方集解
- 清朝 | 汪昂 | 医家-方论
《医方集解》(公元 1682 年)清.汪昂(讱庵)著。二十一卷。 本书把方剂分为 21 门,收正方常用方 320 余,附方更多 ,注释扼要。 补养之剂 发表之剂 涌吐之剂 攻里之剂 表里之剂 和解之剂 理气之剂 理血之剂 祛风之剂 祛寒之剂 清暑之剂 利湿之剂 润燥之剂 泻火之...

医学源流论
- 清朝 | 徐大椿 | 医家-方论
《医学源流论》二卷,徐大椿撰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此书堪称为“徐大椿医学论文集”,共收其评论文章九十九篇。上卷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下卷则治法、书论(并各科)、古今。纵横捭阖,触及之处,每有新见,发前人之未发,言常人所不敢言,尤针砭时弊...

铜人针灸经
- 元朝 | 佚名 | 医家-针灸
《铜人针灸经》,针灸著作。七卷。此书虽冠“铜人”之名,实与“铜人”无涉。系元代书商抄录《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九《针经》的全文,析分为卷一-六,另附针灸禁忌一卷。原书成于唐代,作者已无可考。书中记载了一些常用要穴的针治经验,并附十二幅腧穴图。...

褚氏遗书
- 齐 | 褚澄 | 医家-方论
《褚氏遗书》一卷,旧本题南齐褚澄撰。澄字彦适,阳翟人,褚渊弟也。尚宋文帝女庐江公主,拜驸马都尉。入齐为吴郡太守,官至左民尚书。事迹具《南齐书。本传》。是书分受形、本气、平脉、津润、分体、精血、除疾、审微、辨书、问子十篇,大旨发挥人身气血...

周易参同契
- 东汉 | 魏伯阳 | 道家
《周易参同契》。东汉魏伯阳著,简称《参同契》,道教早期经典。全书托易象而论炼丹,参同「大易」、「黄老」、「炉火」三家之理而会归於一,以乾坤为鼎器,以阴阳为堤防,以水火为化机,以五行为辅助,以玄精为丹基等等,从而阐明炼丹的原理和方法,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