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筌
唐朝道家思想理论家,政治军事理论家,隐士
李筌,道家思想理论家,政治军事理论家,隐士。号达观子,唐陇西(今甘肃境内)人。少年时喜好神仙之道。曾经隐居于嵩山的少室山多年,修习《黄帝阴符经》。唐玄宗开元(公元713—741)年间,任江陵节度副使、御史中丞(一说为荆南节度判官,一说为荆南节度使、仙州刺使),杜光庭《神仙感遇传》中谓筌“时为李林甫所排,位不大愿意,入名山访道,后不知其所也”。
李筌为唐代著名道家学者。号达观子。陇西(今甘肃境内)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玄宗至肃宗时。
早年好神仙之道,据传“至嵩山虎口岩,得《黄帝阴符经》本经,素书朱漆轴,缄以玉匣,题云:‘大魏真君元年(440)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抄读数千遍,竟不晓其义理。因入秦,至骊山下,逢一老母,…与筌说《阴符》之义”。
唐肃宗时出仕,先为荆南节度副使(或荆南节度判官;一说江陵节度副使),后为邓州刺史(或云仙州刺史)。此后,“竟入名山访道,后不知其所”。
李筌认为天地万物均为阴阳二气所化生。“天圆地方,本乎阴阳。……夫天地不为万物所有,万物因天地而有之。阴阳不为万物所生,万物因阴阳而生之”。但他认为阴阳化生万物也有其条件,人们可以利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强调人们必须“执天之道”,“奉天而行”,根据阴阳五行的“自然之理”行事。故又谓“阴阳既形,逆之则败,顺之则兴”。但并不认为“自然之理”会自然而然的实现,更不能迷信鬼神的作用,必须依靠与发挥人的作用。他在《太白阴经》中,以战争的胜负为例,强调“凡天道鬼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索之不得,指虚无之状不可以决胜负,不可以制生死。”战争的胜负,主要决定于人事。
李筌在人事方面也有他的独到见解。除主张任贤使能、知人善任,且须“贵功赏劳”外;又将人才分为“通才”和“偏才”两种。称“英不能果敢,雄不能智谋”者为“偏才”;“能柔能刚,能翕能张,能英而有勇,能雄而有谋,圆而能转,环而无端,智周乎万物,而道济于天下”者为“通才”。“通才”可为“大将军”,为“人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当慎重加以选择。
又强调“任才之道”,要任其所长,各有所用:“计谋使智能之士;谈说使辩说之士;离亲间疏,使间谍之士;深入诸侯之境,使乡导之士;建造五兵,使技巧之士;摧锋捕虏,守危攻强,使猛毅之士;掩袭侵掠,使蹻捷之士;探报计期,使疾足之士;破坚陷刚,使巨力之士;诳愚惑痴,使技术之士。”指出“任才之道”乃事关国家存亡之大事,必须郑重从事。国家“得其道而兴,失其道而亡”。这些思想至今仍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
其著作有《〈阴符经〉注疏》三卷,《骊山母传阴符玄义》《青囊括》各一卷,《太白阴经》《中台志》《阃外春秋》《六壬大玉帐歌》各十卷,《孙子注》二卷等。
李筌的作品
著作
诗文专题推荐更多
同时代人物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