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的由来
已有 103 人阅读此故事 - 2019-07-20 - 未知
茹之
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在关中一带,家家户户在这一天都要熬上一锅“腊八粥”,不仅大人、孩子要吃,而且还要给家里的牲畜喂上一些;此外,在门上、墙上等地方也要抹上一些。
“腊八粥”的由来与佛教还颇有渊源。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在开悟之前,修行时曾因饥饿晕倒在摩揭陀国(在今天的印度),一个牧羊女用苹果和各种杂粮混合做成的粥救活了他。释迦牟尼恢复体力后,在菩提树下于腊月初八开悟成佛。后世的佛教徒为了纪念“佛祖成道日”和牧羊女的功绩,就在每年的腊八用米和果物煮粥供佛,这种粥被称为“腊八粥”。后来随着佛教的普及,这个纪念活动传入民间,遂演变为习俗。每到此日,家家户户都要吃腊八粥。
腊八粥的原料主要为糯米、黄米、小豆、花生、杏仁、桃仁、红枣、果脯,有的人家还要放白果、栗子、松子、胡桃等,以甜味为主。
根据史料记载,在中国宋代时,吃腊八粥已经非常盛行。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中写道:“(腊月初八)诸大寺……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 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寺院除煮腊八粥供佛斋僧外,还送与施主和富贵人家。南宋陆游有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
此后朝代,这个风俗相沿不衰。清朝道光皇帝曾作《腊八粥》一诗:“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节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疏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矩。童稚饱腹庆升平,还向街头击腊鼓。”在1949年前的中国,寺院还有煮腊八粥供佛以及送粥给信众的习俗。
在中国民间,还有“腊八粥,吃不完,吃了腊八粥便丰收”的俗语流传,反映了人们在虔诚的将腊八粥供奉于神佛后,祈求得到神佛保佑的美好愿望。上一篇:桃符避邪
下一篇:爆竹的由来
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在关中一带,家家户户在这一天都要熬上一锅“腊八粥”,不仅大人、孩子要吃,而且还要给家里的牲畜喂上一些;此外,在门上、墙上等地方也要抹上一些。
“腊八粥”的由来与佛教还颇有渊源。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在开悟之前,修行时曾因饥饿晕倒在摩揭陀国(在今天的印度),一个牧羊女用苹果和各种杂粮混合做成的粥救活了他。释迦牟尼恢复体力后,在菩提树下于腊月初八开悟成佛。后世的佛教徒为了纪念“佛祖成道日”和牧羊女的功绩,就在每年的腊八用米和果物煮粥供佛,这种粥被称为“腊八粥”。后来随着佛教的普及,这个纪念活动传入民间,遂演变为习俗。每到此日,家家户户都要吃腊八粥。
腊八粥的原料主要为糯米、黄米、小豆、花生、杏仁、桃仁、红枣、果脯,有的人家还要放白果、栗子、松子、胡桃等,以甜味为主。
根据史料记载,在中国宋代时,吃腊八粥已经非常盛行。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中写道:“(腊月初八)诸大寺……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 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寺院除煮腊八粥供佛斋僧外,还送与施主和富贵人家。南宋陆游有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
此后朝代,这个风俗相沿不衰。清朝道光皇帝曾作《腊八粥》一诗:“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节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疏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矩。童稚饱腹庆升平,还向街头击腊鼓。”在1949年前的中国,寺院还有煮腊八粥供佛以及送粥给信众的习俗。
在中国民间,还有“腊八粥,吃不完,吃了腊八粥便丰收”的俗语流传,反映了人们在虔诚的将腊八粥供奉于神佛后,祈求得到神佛保佑的美好愿望。
相关故事
诗文专题推荐更多